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产品贸易核心竞争力是农产品贸易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构建农产品贸易核心竞争力应包含的主要层次和 WTO后过渡期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WTO《农产品协议》与我国农产品贸易现行政策WTO(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唯一的国际性贸易组织 ,负责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协定 ,受理知识产权 ,投资措施以及服务贸易。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农产品贸易问题几乎每次都成为关贸总协定(GATT)历届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之一。经过多次反复的协商和讨价还价 ,乌拉圭回合终于在1993年末达成了《农产品协议》 ,从而在关贸总协定推动农产品贸易改革与自由化的进程中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一)《农产品协议》主要内容1 削减农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利用现有统计数据 ,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本文得到的结论之一是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较低 ,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 ,今后我国应该丰富农产品品种、发展农业规模经济 ,以扩大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结论之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方式为主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表明我国农产品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科技含量。我国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总体产业内贸易走势趋同 ,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总体产业内贸易走势经常不一致的现实进一步佐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利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研究中国一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非农产品贸易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非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2004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贸易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并且净进口额还在扩大。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的产业贸易特征、比较优势特征、互补与互竞特征的分析显示,中非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双边合作潜力巨大。未来中非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展开,以获得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潜在利益和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亮 《农村经济》2006,(1):43-46
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中,农产品贸易开放是一大特点。本文通过我国同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并按照“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现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借助于相关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的分析方法,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问题,并提出中国还需在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策略等方面作调整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迁规律,深入研究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分布和演变特征,以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影响因素,达到掌握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发展优势、认识和借鉴国际经验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家(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农产品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地区)农业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认识和掌握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论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数据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改进的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9.
从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看我国农业贸易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培  梅翠 《农村经济》2005,(10):15-17
本文利用贸易竞争指数对我国农产品近十年的比较优势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的总体比较优势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不同类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却不具有比较优势,并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有关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南美洲的经贸关系源远流长,南美洲是中国开拓农产品市场、实现出口多元化战略意图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国资源性农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本文对中国和南美洲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发现,南美洲是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中国与南美洲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类型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有明显互补性特征并存在扩大贸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在自然资本成为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背景下,梳理与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研究方 法: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可以归纳为限制因子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生 态足迹分析、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分析和行星边界分析 5 类;(2)承载力不同范式之间存在递进、重叠和互补等关 系,其中限制因子分析为基础范式,限制因子与多因素综合、生态足迹与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行星边界与传统承 载力范式之间均存在互补关系,同时各类范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3)行星边界分析适用于全球生态安全和 可持续性责任划分议题,限制因子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和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分析适用于国家、区域等大中尺度 资源和生态安全议题,多因素综合分析适用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议题。研究结论:上述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在理 论基础、量化方法和政策价值等方面各有侧重,未来亟需加强对不同范式之间交互关联和融合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世界铂族金属供需及勘查开发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工业对铂族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汽车催化器装置对铂族金属需求稳步增长,促进了铂价高涨、钯价回升,铂族金属已成为国外矿产勘查的一个新热点,勘查开发投资不断增加,在南非、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相继发现了一些重要铂族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农民市民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有重要作用,论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农民市民化与农民增收对策。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与保甲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 《中国农史》2012,(1):88-103
明清时期徽州境内的保甲推行得到了当地宗族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徽州宗族推行保甲的举措主要包括:(一)在族内实行门房支派、家户、家丁等不同层级的轮流承管制度,以分担保甲之役;(二)通过摊派或鼓励捐助等方式在族内设立保甲银等固定基金,对承充保甲之役人员实行津贴制,以确保保甲之役的顺利完成;(三)针对一些族人经商外地,难以及时承充保甲之役,在族内实行雇役制,商人则需承担相应的费用;(四)异姓宗族在保甲之役承充方面进行着有效合作,主要根据各自的人口、钱粮等实力因素,实行朋充或轮充制,以分担保甲之役。徽州宗族在保甲之役承充方面的合作,有较为细致明确的分工,灵活而富有弹性。由于保甲制的推行和保甲组织的运作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官方背景,因而,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保甲之间的良性互动,实质上是徽州族权与封建政权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6.
人权法制化往往是先形成政治原则宣示和宪法中的人权原则,再逐步构建人权法律体系。从世界范围来说,先有国内人权立法,再发展到国际人权立法,反过来又推进国内人权法制。人权与法制不可分割。人权是法制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价值,法制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努力实现和健全人权法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和落实人权,全面发展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与企业用地的布局调整和整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企业布局中普遍存在的用地散乱、粗放的现状,指出农村居民与企业布局的调整和整理应作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我们应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调整和农村企业的集中用地,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推进城镇化进程。最后,文章对用地布局调整的相关制度保证和措施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土地性质、用途同产权制度选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属于"实物性财产",土地产权制度属于物权制度体系。土地是纯自然的产物,不是任何人的"产品",又属于"永久性财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只宜公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应该私有的是其用益物权。应区别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生产投入)和人类生存空间(消费占用)的不同。城乡居民住宅用地应当同土地市场脱钩。农用地宜设定为永久使用权。采矿用地宜从一般工商业用地中分出。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了恢复植被的优势项目—封山育林、农田林网、生态移民,并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对未列入工程建设内容的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探讨。建议扩大风沙源治理区域,加快风沙源治理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苗族议榔、侗族款约、苗侗民族谚语、村规民约在林业保护中的作用,以及苗侗传统民族法文化在现代林业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黔东南地区杉木被明清统治阶级发现后拉开了采伐的序幕,但过度采伐导致了林业资源的枯竭,也使苗侗地区的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在反思林木的采伐、管护方式中,苗侗民族的林业保护习俗也逐渐形成。从最初的苗族议榔、侗族款约来保护林木,到后来条款化、体系化的林业习惯法;再加上精炼的民族谚语和改革开放后的村规民约,都集中反映了苗侗民族对林业的重视,这些优秀的民族法文化至今在林业保护、发展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