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倡导建立新的CO2排放责任分担原则及具体测算指标体系;中国需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贸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徐盈之  张赟 《财贸研究》2013,24(2):50-59
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区域碳减排责任和碳直接排放量存在不一致现象,碳减排责任能更全面准确地测算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总责任分列全国第一、二位;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应作为今后碳减排的重点实施区域。  相似文献   

3.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相似文献   

4.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碳减排则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但各国对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存在巨大争议,究竟是生产者、使用者还是受益者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 合理的界定碳排放责任主体对碳计量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日货物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使用中国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日本2000年、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的碳强度进行了测算。然后选取典型产品,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对中日两国的货物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中,除钢铁及其制品外,其他产品的碳强度均高于日本;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碳强度越高,而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与碳强度无显著关联;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明显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碳强度;机械制造业存在日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现象;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优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6.
我国绿色消费制度建设主要侧重于激励制度建设,而在责任制度建设方面却十分欠缺。然而,从制度贯彻实施意义上说,责任制度建设更显重要,我国在加强绿色消费激励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强化绿色消费责任制度建设。德国、日本的绿色消费责任制度,明确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在绿色消费发展中的责任,有效地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发展。我国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引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以促使企业对其产品从生产、销售到回收处置都切实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国还应建立消费者责任制度。消费者责任,根据消费活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前消费行为的责任和后消费行为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7-2011年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分别测算了广东省整体和部门层面的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于进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差额1997年为0.20亿吨、2011年为0.36亿吨,说明广东省处于隐含碳的净出口状态;另外,隐含碳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服务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广东省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碳产品的出口,扩大"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口,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国内船舶制造业的碳排放现状入手,分析现阶段船舶制造业碳减排面临的困难,列举国外船舶制造业的碳减排路径,提出了我国船舶制造业可行的碳减排措施,探讨了国内船舶制造业在"双碳"目标下未来可能的发展策略,并得出"双碳"目标对船舶制造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船企应当顺势而为主动转型,寻找低碳经济下的增长点,对助力船舶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如何构建碳关税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碳关税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特殊与区别性待遇"及比例原则等基本原则;实体规则的构建应规定碳关税制度基础制度,包括碳关税制度的定性与实施、碳排放量的计量标准、征收碳关税产品覆盖范围、发展中国家的缓冲期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徐娟  田义文 《商业时代》2012,(22):111-112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优选模式。我国当前已经进入消费型社会,由之前的生产决定消费慢慢转向了消费促进生产,消费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消费主义的过度泛滥和现代的消费模式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生产者责任延伸上,仅强调"生产责任制"是不够的,消费者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现行法律只从侧面对消费者责任进行了规定,这就要求国家加快消费者责任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重点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方面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