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民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乡村新兴产业业态,在乡 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民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村区域 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 宿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系统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最后结合百 花山社民宿案例,提出如何立足乡村实际,以“民宿+”推动 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张伟  邢露雨 《经济地理》2020,40(3):225-233,24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乡村旅游流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以湖州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对大样本数字足迹的数据处理,分析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数字足迹呈现全年双峰值、月度差异不大的时间特征,"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古镇、古村、民宿等带有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②网络密度0.27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由连接度高的34个节点构成,除核心吸引的双核外,民宿集聚区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点;③传统旅游吸引物、民宿集聚区等节点呈现较强的网络中心性,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乡村旅游流空间呈现的地理临近性,以及区域空间集聚、扩散与联动发展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与发挥节点集聚扩散功能,增强节点对数字足迹的有效吸引力,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政策扶持,民宿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但大多数民宿“重物质层面”而“轻精神层面”的营造。民宿所在空间大多文化历史丰富、有故事积淀且人口聚集,充满了人文精神,尤其是民宿所在的地理位置就凸显“空间精神”的太行民宿,如果忽视空间精神的营造,就会影响民宿的特色和质量,更会对乡村地区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基于空间精神利用扎根理论和MAXQDA构建太行民宿空间精神营造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太行民宿为实例阐述如何营造具有空间精神的民宿,为发展高质量民宿、构建及优化区域性文旅品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欢  祁妤  张赫  赵庆云  张中华 《经济地理》2023,(12):204-211
文章在分析陕西省乡村民宿价格分级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官方统计、夜间灯光和POI等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消费基础4个维度入手,运用地理探测器挖掘不同价格等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民宿呈不均衡、局部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从动态演变来看,陕西省乡村民宿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沿秦岭北麓东西方向的民宿产业带雏形初显。(3)陕西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消费基础和区位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价位民宿选址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4)随着民宿价格的上涨,各指标因素的解释力数值增大,消费基础维度排序逐步上升至第一位。(5)陕西省各级乡村民宿对景区资源禀赋具有较强依赖性,受区位交通因素影响相对较弱。乡村民宿具有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传播地域文化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6)
佛山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岭南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契合度大,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佛山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佛山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阐述了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最后,结合佛山乡村旅游的特点,提出了从古朴村落、乡村美食、乡村商品、乡村民俗和乡村农庄(民宿)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五大路径。  相似文献   

6.
安亚琴 《经贸实践》2016,(15):230-231
民宿作为一种全新的住宿方式逐渐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国内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乡村休闲游的需求.作为仙居国家名胜区的中心的白塔镇是一个生态型的新兴旅游休闲镇,很多民宿发展中的问题在仙居县白塔镇都有体现,因此,本文将以仙居县白塔镇为例,以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意象"角度出发,基于意象视角来研究民宿发展,寻求推动民宿优化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为民宿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7.
董颖 《经济论坛》2022,(1):128-134
乡村民宿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是乡村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经济潜力.随着乡村游内涵的深度拓展,乡村民宿品质不断提高,成为共享经济中的新业态.但乡村民宿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治安隐患,由于管理存在盲区,消防事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业态的健康发展.应探索适合乡村民宿的治安管理规律,实现标准化管理和分类管理,强化物防技防措施,并发挥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守住社会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栾玉树 《当代经济》2021,(10):94-97
民宿业正成为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民宿有效利用了城市闲置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大了城市旅游住宿供应,也成为影响和冲击传统酒店旅馆业的一股新势力.本文首先明晰民宿概念,通过城市民宿业发展现状,分析民宿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隐藏着的风险和隐患,剖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规范民宿市场、引导民宿市场规范化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民宿业蓬勃发展,成为休闲旅游业的“新宠”,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部分问题。笔者通过对阳朔地区民宿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到阳朔地区民宿存在产品同质、入住率和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升顾客旅游体验、开展关系营销策略、构建价值共创平台等建议,以期为阳朔地区民宿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两岸民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欣  殷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87-190,209
台湾民宿起步较早,发展已较为成熟完善;而最近几年大陆的民宿业也发展迅速,初具规模。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两岸民宿存在着许多差异,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因此,从发展原因、成熟程度、行业组织等多方面深入分析比较两岸民宿的异同点,并从对比研究中进一步获得发展大陆民宿、促进两岸合作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2021,41(5):232-240
基于ABC态度模型,构建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结构关系模型,以野溪铺村和锡福村为案例地,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符合ABC态度模型,是认知—情感—行为序列的连续过程。(2)影响因素分四个方面:在直接影响因素中,感知价值、旅游涉入、品牌体验、品牌个性及满意度均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间接影响因素中,感知价值、旅游涉入、品牌个性、品牌体验等均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品牌体验、满意度在品牌个性对忠诚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得以证实;在总效应中,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最大(0.465),对品牌体验影响最小(0.185);在二维影响因素中,情感价值和成本价值、自我表现性、真诚的和关爱的、行为体验因子对忠诚度正向影响更为显著。(3)作用机制方面,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相互作用及二者对忠诚度的影响构成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推力机制和拉力机制,态度认知成分通过情感成分影响行为成分构成忠诚度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彤 《发展研究》2016,(12):76-78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传承、创新、发展闽南民俗传统与特色民间艺术的基地,有效带动以闽南文化为主题乡村休闲创意产业发展及两岸交流.中国乡村休闲产业经过两年的酝酿,在2016年迎来发展的成长期.位于泉州市永春县的岵山镇,多元文化特质和生态优势显著,具备打造成为闽台两地乃至世界闽南文化“寻根地”的全部要素条件.为此,岵山镇应立足资源禀赋特质,打造乡村休闲创意产业——建立忠实于传统的闽南民间艺能传承体验文化聚落,实施闽南古民居聚落的民宿项目规划,推进以文创为龙头的古村落民俗旅游区块化运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乡村旅游经过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4个阶段,实现了三大转变,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但是,北京乡村旅游仍存在着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类型趋同、缺乏特色和创新、服务质量不高等不足之处。因此,从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升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景 《经济论坛》2009,(10):74-75
近年来,浙江金华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的住宿接待设施却没有跟上乡村旅游的发展脚步。笔者通过调查访问、分析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住宿业的经验,对金华乡村旅游住宿接待模式进行了简单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用于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景点周边民宿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游客的关注.在创业创新背景之下,景区民宿业在拉动当地旅游经济促进就业的同时,激发相关创业项目的产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内旅游景区民宿为代表的小微企业,研究问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改善民宿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品和服务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解决方法初探,以供后续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德清外籍人士投资经营的洋家乐旅游新业态为例,分析了洋家乐族裔经济的经济业态、规模和空间分布、社会网络、运作模式以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德清洋家乐族裔经济的经济业态包括乡村民宿、度假村、庄园、俱乐部等多种类型,主要分布在环莫干山地区,表现出复制性比较强和根植性比较强两种不同的社会网络特征,在运作上则形成了具有族裔特色的"生态循环"商业运行模式。在洋家乐族裔经济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环境问题是推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机会是拉力,而族裔社会资本、区位交通、当地政策与社会文化是条件因素。研究可为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吴重庆 《开放时代》2014,(1):145-154
具流动型兼业传统的沿海偏乡孙村,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兴起遍及全国的金银首饰加工业,并形成该行业各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体现了"城市中心—乡村边缘"格局的翻转、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以及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社会经济"特征。"界外"是非主流、另类、多元以及可能颠覆"中心"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导刊》2013,(10):73
9月24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结合农业部、环保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由CCTV-7农业节目主办、《美丽中国乡村》栏目承办、多家媒体共同参与的"2013寻找中国美丽乡村推介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构建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有助于保护北京生态涵养区的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及其综合效益。首先辨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剖析北京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最后,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选择樱桃沟村、长城国际文化村、柳沟村为典型案例,构建乡村生态农旅模式、乡村生态文旅模式、乡村生态食旅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民宿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民宿与客栈、家庭旅馆和"农家乐"旅游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民宿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民宿已经表现出了其他几种住宿形式之间的差异性.现阶段我国民宿存在着同质化、经营管理不合理的问题.民宿设计与民宿发展的标准化、特色化建设是从促进民宿服务质量提升,增强民宿自身特色的有效措施.针对我国民宿经营项目中存在的经营管理不规范和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国家首先需要借助法律、政策对民宿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进行强化,也可以转变民宿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同质化特点.本文主要从民宿的主要特点入手,对民宿设计与民宿发展的标准化及特色化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