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平稳性检验,构建面板模型,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影响货币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高2.36个百分点,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占比提高2.84个百分点,货币在国际债券中的交易占比提高1.18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检验货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影响的稳健性,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在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与货币国际化变量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自回归模型(ARMA)、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各货币国际化变量的脉冲效应显著为正,各货币国际化变量方差变动的20%~40%可以由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解释.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人对国际货币体系前景的重新构思,该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目前国际储备币种构成的历史演变(1980-2008年)进行了计量分析,尝试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的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量、金融市场是影响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中占比的基础性因素,同时还受到通货膨胀率、汇率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将中国与国际货币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得出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化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变参数回归,测度2005年7月21日-2018年9月30日不同阶段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货币"锚"效应,并利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的多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美元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略有下降,但仍然难以取代;欧元和英镑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下降很大;而日元近几年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显著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货币"锚"效应自2010年以来显著提升,大部分时期已经接近美元的水平,但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差异、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都对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发挥"锚"效应有显著影响。其中,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经济周期同步性、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是推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的机遇,使货币国际化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梳理总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以已加入SDR相关国际货币的数据为基础,对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变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始尝试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实践。货币的国际化选择在于权衡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规模的大小以及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都会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最优锚货币内生选择模型,分析一国如何在两种锚货币中作权衡取舍。理论分析发现,锚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对外贸易成本越低,则非锚货币发行国锚定该货币的程度越高。本文测算了2006—2019年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五大国际货币在全球各经济体中被锚定的程度,并使用引力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理论推断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贸易开放度更高、资本账户更开放、经济规模更小的非锚货币发行国,锚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和贸易成本的影响更强。定量分析显示,仅靠经济增长和贸易便利化不足以将人民币锚定效应提升至美元的水平,而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代表的金融政策能显著提高经济增长和贸易便利化对人民币锚货币地位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释放人民币国际化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以1999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二季度的面板数据(美、欧、日、英)为样本,应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国际货币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在众多的影响因子中,那些体现内在结构的因子,诸如网络外部性、经济增长和净出口(以下简称"三因子")对其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非线性的影响,这种非线性特征源于自身的内生性并且在影响国际货币占比时出现在高低两种不同的体制(惯性区间),随着三因子规模的变动,在两种体制之间进行平滑转换,这也为未来新进入的国际货币创造了切入机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18种货币分为已国际化、未完全国际化和待国际化货币组,分别对应货币国际化的后期、中期和初期,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考察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是否因阶段而异,并借助基于自举法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Bootstrap Granger Causality Test)探究货币国际化是否反作用于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惯性始终与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其他因素则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初期,经济实力和币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助力,出口份额的扩大可能因为选择计价结算货币时对国际货币的偏好而阻碍自身的国际化;中期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出口的扩大以及良好的经济预期是后期巩固国际货币地位的关键因素。货币国际化的福利效应在中期全面显现,后期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仅体现在出口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胜 《金融研究》2015,(3):18-35
本文拓展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模型,在引入国际货币和不完全汇率传递的框架下重点考察了最优货币政策问题。研究表明最优货币政策不仅取决于国际货币的比重,而且还受到汇率传递程度、经济开放度、货币需求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货币份额的下降和汇率传递程度的上升都能提高宏观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从而改善纳什均衡的福利水平;然而国际货币的存在和不完全汇率传递却可以为两国的货币政策合作提供更多的福利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货币境外交易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本文综合考虑货币发行国和目标国的特点,使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国际货币境外交易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传统引力模型大部分引力因素对国际货币交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斥力因素影响不确定;文化距离对国际货币使用具有显著抑制效应;目标国金融市场发展及开放程度、货币区效应等金融因素对国际货币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货币发行国政治稳定性是该货币国际使用的重要支撑因素,而目标国政治稳定性越差,货币替代效应越强,该国国际货币使用越多。这些因素大多对人民币境外交易空间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人民币国际化可利用引力模型效应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和区域化;推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或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货币替代已成为开放经济背景下一个伴生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与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我国货币替代的程度有可能不断提高,对于维护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诸多目标提出了挑战。现阶段我国有必要将货币替代纳入货币政策的考虑因素,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Ortiz分析墨西哥美元化成因的计量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到防范货币替代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各阶段特征,接着总结了上世纪末德国马克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化表现,最后又从理论上分析了马克国际化的推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德国马克国际化发展的特点是谨慎的、渐进的、有序的。其过程为:先完成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先开放资本流出,后开放资本流入。其表现为:德国马克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国际储备资产中和国际金融市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推动因素可以简单总结为:稳步增强的经济实力、持续增长的贸易规模和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有利的贸易结构、对内极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外稳中有升的汇率水平、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谨慎开放的资本市场、德国货币当局的高瞻远瞩、欧洲货币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美元、德国马克、日元三种国际货币,分析、比较三种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变化的特点,发现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都经历了升值过程,货币升值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保持汇率稳中有升、维持经常项目顺差、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并根据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灵活实施汇率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后,美国执行宽松政策的救市行为不断对外转移经济风险及经济发展成本、国际收支全球范围内失衡等问题,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货币三大职能为分析维度,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从实证角度对五种国际货币1999年至2011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而就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本文从国际货币职能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所处的阶段,并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在此阶段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回归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工具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文通过分解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诸多宏观影响因素,尝试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货币供应量多变量回归模型,揭示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并运用该模型对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变化进行预测,以期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解货币政策变化及预判金融市场走势提供参考依据。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一般从地域的角度看,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基本上应经历货币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货币国际度指数和OCA指数模型的度量。认识到目前人民币仍处于周边化的初始阶段。要促进人民币进一步周边化,必须满足经济总量规模足够大、成为他国的外汇储备币种并占有一定比重、充当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建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货币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货币反替代程度不断增强。这种反替代深化势必对我国的汇率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基于SVAR模型,利用2005~2013年的月度数据,应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研究货币反替代对人民币汇率、股票和房地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反替代对人民币汇率有"放大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各种因素选取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与中国各方面条件相似的日本为研究主体,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基本经济情况、金融市场发展、币值稳定以及网络外部性四大方面来看日元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而根据结论就人民币国际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货币反替代程度不断增强。这种反替代深化势必对我国的汇率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基于SVAR模型,利用2005~2013年的月度数据,应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研究货币反替代对人民币汇率、股票和房地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反替代对人民币汇率有“放大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