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以企业契约理论的不完备性为基础,在了解企业所有权安排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后,讨论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七种模式,重点探讨了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分配,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剩余索取权分配方面的一个理论框架,以期能加强企业在剩余索取权分配方面的认识,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产权结构、企业契约和治理结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可分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项。产权结构不仅便于明确各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也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与企业契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企业契约对产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是公司治理结构赖以产生的条件,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制约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迁,也制约着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需要若干机制共同作用,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全部需求,保证公司治理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伟  陆桂琴 《江苏商论》2004,(11):126-128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不佳的原因有很多,治理效率低下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导致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不是股权过分集中或者股权分割,而是因为上市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未能很好的匹配。同时提出要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必须进行产权改革并完善相关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聂军 《现代商贸工业》2008,(13):162-163
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逐渐体现出"稀缺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不同范式。而剩余索取权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分享安排问题。那么剩余索取权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是否应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怎样分享的问题。在分析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在不同企业形式下,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本世纪初诞生的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制度创新势在必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当前  相似文献   

6.
杨森 《现代商业》2007,(20):117-118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成员控制权分配与相应制度建设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组成人数和成员选择上寻求最佳组合点是董事会控制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代表各方利益要求的董事会成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以及在各成员中形成制衡性的均衡局面是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成员控制权分配与相应制度建设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组成人数和成员选择上寻求最佳组合点是董事会控制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代表各方利益要求的董事会成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以及在各成员中形成制衡性的均衡局面是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国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是国企治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国企的剩余控制权由管理层获得,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通过控制权的适度分享与剩余索取权向人力资本所有者适度配置,有利于优化国企治理结构,解决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国企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 所谓公司治理也叫“法人治理”,从广义上讲包括四个方面: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是以合约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2.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特别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3.公司治理的起因是产权分离。  相似文献   

10.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所谓公司治理也叫“法人治理”,从广义上讲包括四个方面: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是以合约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2.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特别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3.公司治理的起因是产权分离。4.公司治理的形式多种多  相似文献   

11.
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有利于激励其更好地为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了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由,并认为经理股票期权是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分配公司治理权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开始,企业逐步向知识型企业转变,员工也逐步向知识型员工转变。知识型员工在服务于特定企业的过程,通过学习将自己本身与企业专用的知识相结合,即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企业内部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本文探讨了公司治理中的权力结构,并从理论层面着力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在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将如何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13.
郭艳萍 《商业时代》2004,(21):31-31,37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均衡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导致了两种迥异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孟猛 《商场现代化》2014,(11):89-90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其根源在于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极大不对称分布。通过建立一个简单数理模型,本文证明在国有企业现有的董事会结构中引入职工董事可以形成对控制性股东的制衡,从而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随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职工参与对控制性股东形成制衡的作用机制并就职工参与剩余控制权分配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指出,在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人力资本应当与货币资本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Myers,2001).为检验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存在人力资本替代货币资本的趋势,文章利用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假设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不存在人力资本部分替代货币资本的趋势;在我国,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归因于对国有企业剩余权配置的不断调整。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股独大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样与企业剩余权配置有关,可以看作是国有企业剩余权错配造成的。其有效解决办法在于对国有企业剩余权错配进行纠正.以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会明 《商业时代》2004,(21):21-22
家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股权结构的变化,企业相关各方对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着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化,所以家族企业的治理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制度安排,而是随着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本文根据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大致将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业主制阶段、准家族制阶段、混合制阶段和公众公司阶段四个阶段,并以家族企业发展各阶段所有权结构的变化为线索,探讨了在该过程中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现代公司治理是国家与企业关于公司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以及实现公司剩余索取者利益最大化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狭义而言,公司治理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界定和调节股东和管理层关系的一套规则和机构,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界定它们相互关系的一套运行规则。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主要国家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加之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引发了被掩盖起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从此,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发达国家研究的热点。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公司治理的文献大量涌现,对促进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经典委托代理理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问题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市场竞争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其替代作用表现在市场竞争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以及市场竞争对国有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行为的影响上。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中企业不可让渡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吴超 《中国市场》2010,(14):109-111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一种先进的制度,但是由于这种制度会带来代理成本,管理者收购重新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到高级管理层手中,达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合二为一:管理层获得公司的控制权,管理层将从企业经营的成功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了科龙、海尔、TCL公司的管理层收购问题,认为高管层仅仅是公司这个"小孩"的"保姆",而不能越位变为"小孩"的"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