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涉及两种以上财产的企业联合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拥有两种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因此,研究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应该同时考虑人力资本的实际剩余索取权和自然剩余索取权。富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需要兼顾这两种权利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监督和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3.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学者关于其收益理论的新观点。早期企业理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高管人员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可以违背股东意志,获取私人收益。现代企业理论通过驳斥"剩余索取权"理论,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即控股股东能够单独享有某些收益,该收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是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此后,本文介绍了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合理性受到当代学者理论支持,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概念。  相似文献   

5.
张群 《全国商情》2005,7(8):62-64,69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涵义和性质着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拥有的两种收益索取权:合同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指出市场中的企业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而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共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织。企业所有权界定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剩余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间接定价,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安排有利于激励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西方各派企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与不确定性的联系。在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将企业进一步概括为吸收、消化不确定性的“装置”。剩余控制权是企业“自觉力量”的灵魂;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制度安排则是企业承担不确定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产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受产权激励的影响,其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均优于其他同类公司;在同为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内,企业家控制(特指资本家与企业家合二为一)的企业因"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更有助于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及企业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财务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控制权的最优安排,应该达到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励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能防止出现经理人员侵蚀股东利益的现象。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企业剩余的模型,并对该模型求解,得出企业最优财务控制权分配比例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企业财务控制权分配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不同模式及由此形成的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企业剩余权的分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剩余权的分布方式是企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当前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企业剩余权分布形态的多种观点,指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分布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流观点”只是众多企业理论中的一个而已,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两权分布方式的解释更贴近企业的现实,正日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 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产权与不完全合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不完全合约的性质、经济含义和产生原因,并分析了产权交易与流动以及产权效率的最优配置问题。说明了正是由于产权的不完全性,才产生了剩余权利问题,把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结合在一起,分散对称地分配给生产要素所有者,最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要完善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制度,对管理从激励和监督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针对国企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股权激励、效绩评价、拓宽监事职能、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稽查以及加强经营的约束意识和规范职位消费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整合,企业所有权由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组成.但是企业所有权如何配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所有权配置的争论出发,分析争论的误区,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轨迹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资本雇佣劳动是指物质资本主体垄断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新制度经济学从权力、效率和风险三个角度分析其根源。本文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生产力发展至以物质资本为核心阶段的产物。当物质资本的核心地位发生动摇时,人力资本将分享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19.
代理理论指出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适当的激励来减少代理成本。经理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 ,实现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应 ,因而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文章在对ESO方案设计要点进行介绍之后 ,结合我国进行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科层的控制权配置特征及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现实,造成了计量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者对企业贡献的固有困难,从而不得不采取事后激励的“控制权回报”或“国家租金”的激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使国有企业科层内控制权的配置具有了自身的逻辑。这种科层内控制权配置的目标趋向不是使企业剩余最大化,而是对既定剩余份额的争夺。这种争夺导致的国有企业科层内控制权配置的调整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的主要变动因素。由于资产属性的多样性,使国有科层内控制权的配置具有多样性,并且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由于控制权配置的调整偏离了企业剩余最大化的原则,这种控制权配置过程和均衡状态,都会造成国有企业效率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