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近春联     
赏菊耿 《活力》2005,(5):170-170
【案例】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各地方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纷纷上台,亮出反映各地方特色的春联。这些琅琅上口的春联韵律委婉,内涵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我想到:何不让自己的学生搜集春联,学习春联,感受春联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春节时,如何庆贺这个中国人最看重、文化元素最多的传统佳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许多古老的民俗传承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涵义,其用意是将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子、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  相似文献   

3.
春联制作     
<正> 一、项目简介: 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挂春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春联的市场需求量惊人,如果全部由大型设备生产,设备投资巨大,同时也导致制作成本提高。江苏一位科研人员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多功能春联印剧机。该机集制版、印刷、烫金于一体,可生产印制各类春联,具有操作要求简单、设备投资少、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春节的临近,象征春节喜庆气氛的春联已提前在古城乃至城乡各地火起来,不论是集散市场,还是文化气息浓郁的某些街区,已明显让人感觉到过年的气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各式各样的鲜红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春联在内容上或祈盼幸福,或弘扬正气、或扬善惩恶,或歌功颂德,或憧憬未来;涉及个人前途.家庭和睦,国泰民安,天下安定,日月乾坤,山水风光,自然社会等等。 每到年关,不论是乡舍村街,还是市井小巷,都能看到有书写春联的景象。一幅幅书写精美的春联,把新…  相似文献   

5.
庄文静 《中外管理》2010,(2):100-102
春联,是我们独有的民俗,它起于宋朝,并且在明代开始大为盛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芎的文字,形象、细腻地描绘着时代背景,抒发着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乐于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获嘉县的郭久金是一位化工工程师,他抓住人们追求"新、奇、特"的消费心理,相继开发出闪光春联、绒毛春联等新潮、充满个性的新型春联产品.这些产品登陆当地的春联市场后,立即获得明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马光 《乡镇论坛》2011,(5):39-39
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风俗习惯,它是由古人在大门上挂两个画着门神或是题有门神名字的桃木板,演变成后来在大¨上贴春联,所以桃符成了春联的别名。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麻将春联 一赌徒春节时,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抓一万来一万一万又一万”;下联为:“摸发财起发财发财再发财”。不知谁给他添了一个横批:“白板起家”。亲友们看后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春联     
周洪林 《民营科技》2007,(12):F0002-F0002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  相似文献   

10.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  相似文献   

11.
爱的迁徙     
下班途中,我突然看到路旁支起了一个简易棚子,旁边整齐地放着待上架的各种各样的鞭炮和福字春联,恍然发觉春节已经悄然来临。不知为何,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弹指间,又过去了一年,春节的气息已在街上渐渐洋溢起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是为"到底回不回家过年"挣扎不已。和每个在外漂泊的人们一样,我渴望回家,也渴望和亲人团聚,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温情。有时因为年初工作太多,分身乏术,等到任务完成时,又会感到身心俱疲,无力承受漫长的归家路程。工作不忙时,总是归心似箭,可是真正回到家  相似文献   

12.
春节话春联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乃至机关团体、厂矿企业的门首,都要整饰一番,并贴上春联,给节日增添新的喜庆气氛。  春联,又名对联、楹联,也叫门对,古代有“桃符”、“门贴”之称,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关于春联的由来,有许多传说,这里根据古书的记载略作介绍。  相传东海里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树根向四周伸延,方圆长达三千里。桃树的东北一头,有一根拱形的枝桠从树梢一直弯曲到地面,就像一扇大拱门。度朔山上有各种魔鬼,它们要出山时,就得经过这扇门,因此,拱门就叫鬼…  相似文献   

13.
"宽以待人和邻里,严于律己振家风",书法名家挥毫泼墨的家风春联,这样的新春礼物,是不是很特别?1月28日下午,浙江省宁波市文明办组织人员将"家风春联"送到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将新春礼包赠送给村民们,并为他们拍摄了全家福.  相似文献   

14.
叶青 《上海房地》2014,(1):63-63
年,是一只水蜜桃。比作桃,先是因为古人有诗“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在门外设桃木板为符,先是张贴门神,以示避邪,后来又在上边贴了春联,以示祝福。这些都是过年的程式。如今没有桃符了,可你看春节那些日子,叫作“全国山河一片红”,一点儿不带夸张。春联,红彤彤,耀日增光;红灯笼,从屋檐一直挂上枯树,夜里,火树银花,灿然一片;或男或女,无论老少,也都有红艳艳一件唐装,显得喜庆;压岁钱,厚厚一叠,裹着红纸袋,叫作“红包”;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获嘉县的郭久金是一位化工工程师,他抓住人们追求“新、奇、特”的消费心理,相继开发出闪光春联、绒毛春联等新潮、充满个性的新型春联产品。这些产品登陆当地的春联市场后,立即获得明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春联,是我们独有的民俗,它起于宋朝,并且在明代开始大为盛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形象、细腻地描绘着时代背景,抒发着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龙年春节将至,大红的中国结、大红的福字、大红的春联、大红的窗花、大红的……各种节庆饰品已经提前登场,为中国新年注入了浓浓的中国味.在中国每逢喜庆的日子,办件喜庆的事情,穿戴喜庆的服饰,红色总归是主色调.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她是欢乐和喜悦的颜色;中国人爱好红色,因为她是吉祥和富贵的颜色;中国人崇尚红色,因为她是血液和生命的颜色;中国人追求红色,因为她是正义和光明的颜色.红有千姿百态,红有万种风情.笔者曾经参观过上海纺织研究机构,聆听过权威人士的介绍:色彩真是美不胜收、一言难蔽的.印刷行业有标准色板,记在"红色"名下的色板就有百数种!一个"红"字了得,但最爱的还是"中国红".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一种家庭化、小型化春联加工技术推出了.生产不需大型设备投资,不需书法基础,只需投资100~600元,购1套万能印版,男女老少均可加工出立体发光黑宝石春联,闪光水晶春联,浮雕绒毛春联,流光溢彩的镭射、烫金等多种春联.一幅2.5米长的绒联售价10元,成本仅1.5元.若批发、零售、定做互动经营,收益颇丰.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一种家庭化、小型化春联加工技术推出了。生产不需大型设备投资.不需书法基础,只需投资100~600元。购1套万能印版。男女老少均可加工出立体发光黑宝石春联,闪光水晶春联,浮雕绒毛春联,流光溢彩的镭射、烫金等多种春联。一幅25米长的绒联售价10元,成本仅15元。若批发、零售、定做互动经营,收益颇丰。  相似文献   

20.
1月22日,几位小学生扮演"吉祥小白兔"在向市民赠送春联。当日,北京市怀柔区为期两天的"赶文化大集展怀柔精品"第二十一届群众艺术节在明珠广场热闹开幕,2000余名乡村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