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已然成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银行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资产进行合理估值和定价、增加市场投资主体。在债转股方面,银行可采用债转优先股、完善股权退出机制等方式,结合压力测试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在银行改革,而银行改革的成败却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却在于如何处置巨额不良资产和铲除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成因。要想避免“亡羊”,必须先从“补牢”做起,剖析成因,才能寻到良策,更好的防范与化解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3.
一、盘活存量——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率 (一)建立银行不良资产一级批发市场,提高透明度,扩宽处置渠道。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主要是靠自己清收,后来罔家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在银行自己清收成本大、效率低的情况下,创新处置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银行不良资产一级批发市场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银行将不良资产的债权、  相似文献   

4.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第二次剥离的前提和方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猛 《金融论坛》2003,8(10):19-26
本文从各行年报入手,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其基本发展趋势,并就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描述。作者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增加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将变相的折扣处置变为直接的折扣处置;直接通过大量新增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是一把双刃剑,稀释不良贷款的同时可能提高每年的新增不良贷款比率;银行与AMC合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二次剥离的类型将采用商业性和准商业性剥离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结果将在实施前被谨慎评估,以保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从不良资产中脱身和不会给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华静 《金融纵横》2002,(9):30-31,36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资产管理公司普遍采用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实践,以与传统的银行清收贷款完全不同的全新方式来集中处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累积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6.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新兴行业。1999年,为处置4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信达、长城、东方、华融4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对口收购、管理和处置4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不良资产。10多年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快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既是银行自身经营上的需要,也是金融业改革发展与开放的需要。银行改革的先决条件与关键因素正是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问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国将在2006年之前逐步放开对外资银行在地域、客户及业务上的限制,2007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必然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必须以国际标准要求自己,而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率一般在5%以下。为了应对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必须尽快得以处置。本从安徽农行不良资产现状和处置实践出发.研究探讨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武敏 《国际融资》2003,(9):42-44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形成竞争态势,而且两者纷纷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那么,外资在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是选择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还是与银行合作?如果外资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又该选择哪种方式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业的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功剥离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处置,一方面整合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我国银行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的一大障碍,其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完善的原因。本文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处置不良资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任务。世界各国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有多种可供参考的方式,我国则采取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资产,但却面临缺乏法律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道德风险及定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家》2004,(4):8-9
两家银行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主要环节还在于他们自己要能转变机制,加强管理,真正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同时,同不良贷款的战斗仍然是艰巨和长期的。这次的注资、重组、改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定会清理和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这当中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但会严格遵循市场机制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各行年报入手,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其基本发展趋势,并就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描述。作者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增加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将变相的折扣处置变为直接的折扣处置;直接通过大量新增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是一把双刃剑,稀释不良贷款的同时可能提高每年的新增不良贷款比率;银行与触AMC合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二次剥离的类型将采用商业性和准商业性剥离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结果将在实施前被谨慎评估,以保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从不良资产中脱身和不会给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应寅锋 《银行家》2006,(1):86-87
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痼疾。金融创新可望成为医治这一痼疾的良方。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和问题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和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竭尽所能采取各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运用市场化方式,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理顺金融市场各种关系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不断补充银行的资金来源,分散资产风险,反映商业银行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采用"政策性收购、市场化处置"这种方式进行处置的,正由于是"政策性收购","市场化处置"才最为关键.因此,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程度,这不仅对于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提高资产处置效益,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优化经济结构,维护社会信用及促进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快速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在积极改善利用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资产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对不良资产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尝试运用贷款重组、不良资产出售、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在运作中可以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借鉴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的部分经验,从部分项目、部分地区入手,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操作中涉及相关法律、政策问题,可以先设计部分模型,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外部环境改善就能较快地推进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18.
葛鸿 《黑龙江金融》2013,(10):78-78
<正>1999年,为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对口接收建行、工行、中行、农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截至2005年四家AMC共承接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近2.5万亿的不良资产。到2006年底,四家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四家AMC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102.8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比国家核定目标超收286亿元。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徐敏  郭民  范屹 《西南金融》2005,(1):28-30
作为不良资产监测、分类、考核的最终目标,不良资产处置在不良资产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困扰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归根结底,不良资产处置应按照收益成本原则,消耗最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高的资产回收率,实现处置效率的最大化。本文作者根据调研提出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意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国有商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和在处置中的制约因素来看,需要从营造不良资产处置的良好外部环境、完善和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