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提出“道德人”和“经济人”两个概念,揭示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方面,引发人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妥善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最终达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是中国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人'假说"形成和发展的剖析,认识"‘经济人'假说"的理论价值及局限,并就它对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启迪作用提出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在经济浪潮中,利益的驱动力是巨大的.相比之下,精神的守护力似乎日显式微.在色彩纷呈的物质诱惑与微弱的精神追求之间,人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正经历着痛苦的嬗变.近日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广东伦理工作者编著的《经济人与道德人》一书,既是当前市场经济下道德现实的真实记载,又是道德生活的理性折射,同时还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根源何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道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新道德应具备哪些基本原则?这些都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人与道德人》及时地捕捉到上述焦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现实中,“道德经济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支配下的“道德经济人”占主导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讲不讲道德?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是争论颇多。1998年,樊纲在《读书》上一篇《“不道德”的经济学》将这种争论推向了高潮。樊纲明确指出:“经济学的价值判断离不开道德,但是经济学本身却并不研究道德问题。”后来,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经济学者的赞同,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不可调和的,提出“道德是经济学的黑洞”,主张经济学应当远离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因此,在讨论“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时,认为人的正常行为是从一定的理性出发,反映了人对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思考,解决了人的行为的形式与内容,“道德经济人”个体的外部性经济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其结果具有互利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管理理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是以人为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性假设作为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已经成为各种管理研究的出发点。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将人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新的观点又提出了"道德人"、"复合人"的假设,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也体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笔者在总结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思想提出了"中庸人"的假设,力图完善人性假设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对管理实践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的道德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利己行为可以转化为道德行为,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它并未真正实现,根源在于未能理解经济人的道德问题。分析经济人的道德之源和道德缺失,加强经济人的道德建设,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也有利于构成功利性的道德系统。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生峰 《经济师》2002,(10):265-266
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自觉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既是一个经济人 ,也是一个社会人。作为经济人 ,企业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作为社会人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活动中 ,还必须认真解决怎样获利以及如何获利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也就是说要讲企业道德。文章指出 ,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阐述了企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理清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发展演进脉络和分析、归纳、总结现有理性经济人的伦理研究和论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内在规定性、经济责任的角度,以及道德等因素对偏好和偏好驱策下的效用选择影响等方面论证了理性经济人不是非道德主义者。同时指出遵循市场和交易规则的伦理要求是理性经济人的合理边界,超出这一边界理论便成谬误,因而理性经济人是在资源和一般道德双重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的道德人,互利双赢是其道德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无为而无不为"命题只有依寓在道德王国里才能获得现实可能性。该命题的行为主体所指——圣人内涵着对崇高品性追求的伦理预设,其前提条件"无不为"和"无为"必然关涉到圣人"为天下式"和"功遂身退"的道德内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决定了该命题的语境性质全在伦理一维。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经济人有孟德维尔假设的、斯密假设的、李嘉图假设的、马克思假设的和奥地利学派假设的。斯密还有道德人的假设。斯密的道德人是有同情心的 ,而他的经济人则是利己的 ,对此 ,他没有解释。后人的解释 ,未能解决问题 ,这就构成斯密难题。笔者认为 ,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 ,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 ,是难题的产生原因。氏族人不分自己和他人。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利己 ,手段则是利他 ,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的方便,"经济人"假定中不包括人的情感动机使得很多现象不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事实上,情感动机的加入可以完善"经济人"的假定,同时,不改变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成功的意识形态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经济人有孟德维尔假设的、斯密假设的、李嘉图假设的、马克思假设的和奥地利学派假设的。斯密还有道德人的假设。斯密的道德人是有同情心的,而他的经济人则是利己的,对此,他没有解释。后的解释,未能解决问题,这就构成斯密难题。笔者认为,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是难题的产生原因。氏族不分自己和他人。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利己,手段是利他,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自从“经济人”假说诞生以来,以其为基石的各种理论不断发展,也进行着学术争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以自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人”学说,存在伦理道德缺失的不足。本文认为,应该用“经济人——文化人”理论取代传统的“经济人”学说,因为“经济人——文化人”假设相对于旧的“经济人”假设,充分考虑到了道德约束的个人效应和社会效应,从而为“经济人”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他人的必然逻辑提供了社会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经济人”是补充还是替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在企业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社会资本与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关系有着激烈的争论,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是对社会资本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社会资本与"经济人"并不矛盾,而且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它们在社会责任观上是一致的,社会资本还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解决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问题要通过道德和法制建设,决不能依靠狭隘地批判和抛弃"经济人"。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如何把企业家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他们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最近由河北经贸大学杜莹教授等同志撰写的并由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家道德》一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参考。该书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 0 0 2年度项目,并由河北省哲学社会  相似文献   

19.
会计人道德困境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微 《经济论坛》2006,(5):136-137,140
一、企业伦理学的概述 伦理一词最早是由亚里斯多德在其著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并使之成为一门有系统原理的独立学科。伦理学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利益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伦理”一词的解释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20.
张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238-239
道德,是人类文明生活永恒的主题,它本真地折射出人的社会性本质。首先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般问题进行阐释,明晰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是什么"的问题。接着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对纷繁复杂的道德现状从道德缺失、道德责任错位、道德能力较弱等方面深化了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所面临问题之"为什么"的理解。最后探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旨在为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方法论参考,从而厘清了反思中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怎么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