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以电子废弃物回收为例,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及国际经验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在电子废弃物领域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文举  李忠 《经济师》2006,(4):29-30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以现代环境管理原则实现产品系统环境性能改善的一种主要制度,是一种政策性工具。通过这种工具把生产者和输入者在传统政策下承担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责任延伸到产品弃置后回收、利用和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这种责任承担打破了传统的产品生产者与输入者、消费者和政府之间关于废弃物责任的平衡,生产者的责任范围要较传统的环境管理中的责任广泛得多。  相似文献   

3.
工业社会及其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催生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同时也促成了旨在解决废弃产品问题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诞生。生态文明与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具有共同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现实背景与历史渊源。生产者责任延伸概念及立法实践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后,逐渐融入相关法规与制度中用以解决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化循环利用问题,一系列相关立法程序相继启动。基于我国国情,确立生态利益优先的发展理念是现阶段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必然要求,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对建立和实施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辉 《经济师》2008,(1):50-5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既是一项环境保护战略,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文章通过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各市场参与主体影响的分析,阐述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我国建立和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者延伸责任是产品生产者对产品废弃后的废物承担回收处置的责任,责任主体包括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和销售者,责任形式有行为责任、经济责任和信息责任。我国应遵循必要性、可行性和公平性原则,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实施细则,选择适当领域,逐步引入生产者延伸责任。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解决工业文明引起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各种废旧产品进行安全处理和循环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废旧产品的安全处置与循环利用。我国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初期,应吸取发达国家经验,遵循社会成本最小化等原则,有步骤地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特定产品选择特定的政策工具,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还要对产品废弃后的环境管理承担一定责任,这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责任延伸。如果要对产品废弃后的处理负责。必将促使生产者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重复利用等。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正是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本文探讨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三种企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并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情决定了目前需要进一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也是建设循环经济,落实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须。而目前该制度实行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种种因素。如何贯彻和执行该制度,需要从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论废弃产品问题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在消费后阶段所凸显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即废弃产品问题,源于产品的资源性和潜在污染性,自然处置方式的不能和焚烧、填埋处置方式的不当。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念的提出为废弃产品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合理的责任承担主体,减轻了政府在此方面的责任,为通过立法建立具体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供了雏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施行回收处置方式是破解废弃产品问题的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10.
汽车制造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产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旨在减少汽车产品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环境影响,制造商由此担负起延伸的环境责任.本文首先介绍了零部件再制造的概念.继而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视角出发,考察了基于这一制度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优势与实施路径,并结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产品设计反馈性与流程整合性的特点,重点讨论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实施条件,最后提出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