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志贤 《经济论坛》2014,(1):66-67,75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重要途径。报废汽车的再制造是处理大量报废汽车的最佳出路,也是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针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尽快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再制造产品技术标准、严格贯彻生产者责任制、加强宣传和鼓励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述再制造内涵基础上,分析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义,总结了国外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经验,从个人、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着重点之一。而在汽车领域,“再制造”作为一种高端循环再利用方式,已经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生态模式。201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总产值低于25亿元,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每年200—300万辆报废汽车的需求。而与报废汽车零配件再利用率已达80%以上的德、法、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缓慢,利润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外部性内部化理论,通过对相关主体责任的追加来实现对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循环利用,以达到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随着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严格意义上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已经在我国正式确立.我国在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时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包括:实施对象的选择、实施方式的确定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本文分析了基于EPR的逆向物流的三种回收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建立和实施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辉 《经济师》2008,(1):50-5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既是一项环境保护战略,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文章通过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各市场参与主体影响的分析,阐述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我国建立和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下,汽车生产者参与报废汽车回收处置管理有三种模式:生产者自营回收模式、生产者联盟回收模式和第三方外包回收模式。通过构建生产企业的决策模型,对不同回收模式下生产企业可能实现的最大收益及其条件进行定量分析,找出生产者最优利润的影响因素,探讨这三种回收模式的适用范围,为生产者对报废汽车回收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从汽车生产、技术、研究等综合能力看,吉林省位居全国前列,汽车产业又是一个与其它部门相关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带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汽车维修养护、汽车信息、汽车生态、汽车培训、汽车科研及汽车再制造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在吉林省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的产业政策着力支持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特别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前几位的大型企业上。吉林省有着其它省市不可比拟的汽车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储备,有着与国际大型汽车制造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有利条件和基础。这些优势决定了吉林省发展汽车汽车再制造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根据汽车再制造的特点,从实践层面,对吉林省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
工业社会及其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催生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同时也促成了旨在解决废弃产品问题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诞生。生态文明与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具有共同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现实背景与历史渊源。生产者责任延伸概念及立法实践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后,逐渐融入相关法规与制度中用以解决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化循环利用问题,一系列相关立法程序相继启动。基于我国国情,确立生态利益优先的发展理念是现阶段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必然要求,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即废弃产品问题,它主要源于产品自身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依据外部性理论分析,废弃产品问题实质上是一种环境负外部性问题,既包括消费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也包括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但主要是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延伸责任作为生产者从佑无到有的一项延伸义务,是生产者环境保护义务的新增,并将内化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将成为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1.
自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以来,经济学家对剩余认识的分歧一直难以弥合,这是由他们对剩余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研究剩余的来源或源泉都是为了给剩余的归属即剩余的占有找到更"合理"的出路,与剩余的真正来源无关.由他们所戴的理论有色眼镜所决定,经济学家把剩余的来源分为劳动说、创新说、不确定性说和监督说.劳动说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创新说注重的是激励,不确定性说强调了企业家的责任,监督说意在减少偷懒.只要我们不怀任何偏见,这些不同的学说就会为解决目前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区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远  王选选 《生产力研究》2002,(2):103-104,107
本文利用总体多样性分解方法和对应分析方法 ,定量测定与分析了地区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程度。为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缩小地区差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发表于2001—2013年的国外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利用知识网络图可视化展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并分析未来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内含新兴技术、创新、创业、新兴市场、新兴经济、发展与演化、技术路线7个子网;"创业"子网覆盖的知识点最多,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新兴技术、创新、创业、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等知识点既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知识网络的信息连通点。分阶段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结构变化幅度较大,发展与演化、制度、知识、公共政策、信息技术与管理、研发、学习等是近期研究的核心知识点,创业、发展与演化、新兴市场可能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意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因素及论证的基本流程;然后在对有效技术创新识别认定标准及方法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效益”为视角,利用决策树法构建有效技术创新识别的认定模型,该模型利用决策树法的逆序归纳进行信息分析,计算出不同行动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值,根据该差值与企业利润期望值的符合程度识别认定有效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和战略管理系统。由于平衡计分卡设计和应用的特殊性,对它存在着若干认识误区,对此进行了剖析。阐明了在设计和应用平衡计分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基于会计循环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借助事项会计理论和事件驱动模型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证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至关重要指导思想。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安徽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品牌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脆弱性是衡量其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干扰能力的一种度,它表现为品牌的易逝性和品牌声誉的难以挽回性.影响品牌脆弱性的因素可能来自于品牌自身、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对品牌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自身品牌的脆弱性,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温州模式演化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在浙江相对地位的下降、温州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上的“攻城略地”、各地纷纷兴起的温州商城及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温州模式将要在25—30年后消失”的大胆预言,使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发展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报刊上有关“温州的衰退已成为继‘苏南模式’终结之后区域民营经济的研究热点”,“温州经济却步”,  相似文献   

20.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问题。通过对战略联盟内部合法性、外部合法性概念、作用的阐述,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进而分析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对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基于制度理论的战略联盟研究,为国际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尤其是为新兴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整合提供了新的解释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