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广西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是新世纪新阶段广西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和作用。为了,保障和促进广西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着力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遇障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 《特区经济》2005,(7):31-33
世界经济在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在不断走向区域化合作,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勾勒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广泛的经济合作领域。CAFTA的建立无疑会使成员方在政策领域的各种协调与合作力度有所加强,增强区内成员方对经济的调节能力与自身的经济安全性,加强东亚地区经济格局和经济稳定。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这是形成CAFTA统一大市场的最大保障,目前中国和东盟秘书处已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纵深推进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经济圈横空出世,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在中国南方迅速崛起。泛珠三角过去一年多的区域经济合作实践表明,要想在未来加大合作的力度,推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些制约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纵深推进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浅析●黑龙江白双鸿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生产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此前景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大有势不可挡之势。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进以“珠三角”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合作,尽快消除各种不利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地区内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及对广东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行动,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广东所处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背景出发,分析了广东作为泛珠三角龙头地位的定位优势.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准确定位将有利于广东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保持领跑者的地位,同时能不断深化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实质进程.  相似文献   

8.
老胡 《珠江经济》2004,(8):33-36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港澳穗举行,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以这次论坛的举行为标志,包括华南九省区以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泛珠三角合作全面启动,这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最新态势。  相似文献   

9.
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EPA迈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构筑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层”,是开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一把“钥匙”。本的研究着眼于CEPA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的作用。CEPA的签订将会带动香港经济振兴,对台湾经济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持续的影响。CEPA为解决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同时,为中国跨境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沪港之间的合作,以及“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合作,进而为可能打通CEPA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学华 《珠江经济》2007,5(5):23-29
泛珠三角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但正是这种区域之间在制度、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条件上的差异性,使得这种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异质性合作,具有了很强的互补性和内在动力。一方面,泛珠三角地区各省份之间的外在差异性有利于区域内的城市群培育、产业发展以及要素流动等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得以加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泛珠三角地区先试先行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各地方政府之间引入“voice”(呼吁)机制,它将促进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学习,提高区域内政府部门的运作效率,从而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制度建设等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产业》2006,(6):28-2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做出整体评估,并预测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的新特征。报告评估了中国几个重点经济区域的特点,长三角被认为是以城市聚集互补合作见长,政府联合推进和协调机制及特色鲜明的产业层次等是其已形成的基本经验。珠三角被研究者认为具有开放型异质性合作的特征,其泛珠三角的合作创新模式对各成员的发展将带来新的机遇。与前二者相比,研究者认为,京津冀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型合作特点,东北地区是浅度竞争型合作模式,中部地区是浅度互补型合作,各方面均相对处于劣势的西部地区则属于制度导向的互补型合作。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9省两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合作全面启动。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与东南亚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随着区域经济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双方在直接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有了新的契机和  相似文献   

13.
贺成 《宁波经济》2004,(2):22-23
进入新世纪以来,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热潮越来越高涨,区际间的经济合作已成为一大趋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开始出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重大转折。区域互动发展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从珠三角至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得到华南、西南等多省市的共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吴玲蓉 《南方经济》2005,(12):68-70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迅速,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模式主要有封闭型和开放型,了解它们的特,点、产生原因、差异及发展趋势,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整合与共赢,还在于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完善,甚至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推进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章进一步分析了在两种社会体制、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多种化和法律背景共存的情况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鉴于粤港澳经济合作20多年的成功经验,2003年广东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设想。2004年6月3日,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 2")在广州签署协议,共同推动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海南虽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经济起步较晚,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现代工业实力弱小,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不够良好,产业  相似文献   

17.
郑鼎文 《南方经济》2005,(10):50-52
广东要有意识地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利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机,同东盟结成区域战略伙伴关系,使东盟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后方根据地”、“避风港”。因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以及地缘经济理论都显示,东盟是广东施展“走出去”经济战略的最佳舞台。广东与东盟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对策有:以“泛珠三角”为依托开展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建立广东与东盟合作发展的投资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  相似文献   

18.
陈庶平 《特区经济》2014,(6):131-133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统计数据对CAFTA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在中国与东盟经贸进入成熟期,合作领域更加广阔的时期。中国应该调整好结构,扩大投资,深化合作,扩大互利共赢,极大提升CAFTA的经济效应和福利。CAFTA的区域贸易应转向推进更深层次全面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9.
要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必须消除阻碍区域合作的主要障碍。当前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有三个方面:一是GDP主义和财政税收制度导致的地区利益分割。这种“行政区划经济”造成了毗邻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不仅划地为牢,资源封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形成  相似文献   

20.
张蕊 《开放潮》2005,(8):54-55
当前就福建的经济发展而言,一方面是夹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峰极之间,存在着“边缘化”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边缘化”的挑战下,提出了“北承南接,西联东拓,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新思路。而与此同时,由广东倡导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也将福建纳入其合作区域范围。这就使我们十分关注:加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是否有利于福建改善自己“边缘化”的处境,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