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一个人说:"旧的一年过去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又减少了一年。"另一个人说:"新的一年开始了,在我的生命历程种,又拥有了一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刊》2012,(41):56-57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  相似文献   

3.
正转眼间,我来高新区工作已有两年多,从电视记者到综合科文员,我见证了这个美丽的地方一天天在变化、在成长。与想象中不同,这里的工作要忙碌得多,严谨得多。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责任心,什么是荣誉感。在这里,我逐渐收起了年轻的自负与焦躁,从教导中吸取经验,从肯定中获取动力,不断练就自己的本领,在高新区的沃土中实现自我价值。总结自己从事的工作,我认为做到"一博"、"二快"、"三心"、"四实"是关键。"一博",就是要博学。综合科,顾名思义,是从事综合性工作的科室,这就要求在平时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过好几次我和"国宾"都是 "擦肩而过"。记得几年前我从香港到北 京开会,会议期间有一位台湾商人在知 道我是上海人以后,便问我是否知道"上 海国宾"?我原先还以为"国宾"是一家 星级宾馆(后来才知道是一家医疗中 心),差点闹出了笑话。"要体检,找国 宾',这句广告语在上海已经几乎家喻户 晓。你不知道?难道你没有去体检过?" 台商一边对"国宾"大加赞赏,一边用迷 惑的眼光看着我(他可能怀疑我不是上 海人)。还有一次是在香港,一位做服装 生意的杨女士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尽 管这回我没有出洋相,但对"国宾"仍说  相似文献   

5.
雪松 《中国西部》2012,(12):15-17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得知他班上有几个孩子早在幼儿园大班,就已经开始学"奥数"了。起初,我不以为然,继续按着我对教育的理解,让孩子逗留在本来就该属于他的"玩"的世界。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开心更让我开心的事情了。可是三年级开学后的一次考试,给了我和儿子当头一击。至今,儿子放学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的"9·11"距离我是遥远的,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它于我,就像一部震撼却不太真实的灾难片;而十年前的"9·11"距我又是如此之近,因为我现在住的地方与世贸大楼仅隔一条哈德逊河,几乎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那片"废墟"。新的大楼破土而出,一天天一层层高大起来,而旧的世贸双子座却并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它在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7.
微笑话     
《老区建设》2015,(1):64
【好消息坏消息】有一对男女,男友说:"亲爱的,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女的说:"哦,我要先听好消息。"男的说:"好消息是我要当爸爸了。"女的说:"可是我没有怀孕啊!"男的说:"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坏消息!【我胡了】小白要上幼儿园了,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开始进行智力测验,就把一篮积木倒在桌上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只见小白把积木在自己面前排成一横排,然后向前一推,嘴里喊道:"我胡了!"  相似文献   

8.
单泽润 《东北之窗》2014,(10):52-53
我做政协委员是在1998年,那一年我57岁,在大连大学文学院讲授"文学写作"课,后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写作课"。我是以"民主党派"(民主促进会)界别被选入大连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的。5年后换届时,我已超龄,就自动退出了。5年的政协委员担当,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次难得的政治历练。我不敢说达到了"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的水平,但是,回想起5年来做政协委员的经历,真可以说是感慨颇多,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9.
铃……铃……"您好,我是《中国招标》周刊社"。"我是吉林省招标有限公司李绍轶。我看到了你们周刊社的特别策划"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征文活动启事,非常好,我也非常激动,她一下子触动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本刊编辑部接到了吉林省招标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李绍轶打来的电话,在电话连线的这边,我感受到了李总经济师对"尘封已久第一次"的激动,对"招标第一次"的感动,同时也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由"第一次"牵动的"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  相似文献   

10.
正"有生之年,我要永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2016年7月的一天,在江东区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区委组织部的同志们围坐在83岁的老党员陈国荣身旁,静静聆听,深深震撼。"今天是我入党的第22028天。60年前,我在入党时向党表达了忠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直到今天,我每天清晨醒来睁开眼想到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每天晚上睡前必须反思今天的所言所行是否符合共产党员的要求。"这是江东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11.
正我人生中第一次听说"重庆"这个名字,是在我离开波兰的前几天。我是来自波兰的广告从业者Przemek,中文名"浩宇"。在广告业方面,我已经有10年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地方品牌方面颇有研究,这里就来"研究"一下重庆。像大多数外国人一样,我原来只听说过北京、上海。对于重庆,我却是连名字都未曾听说过。尽管如此,我已经在重庆居住5年了,我把自己称作"重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的一天,当地报纸刊发了我采写的一则新闻,内容是福建省华安县一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因为家贫很可能上不了学。"我是余先生。"一位自称"余先生"的人,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想帮助今天报纸刊登的那个大学生。""哦,是吗?……"真的?假的?那时,我从事新闻工作也有六七年时间了,像"余先生"这样主动联系资助贫困学生的人,我还是头一回遇见。"我要资助他1万元,你帮我拿给他。"对方语气很诚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招标》2012,(34):49
故事1:我的秘书要做一份相当复杂的月报表。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份报告是她的例行工作,总是只是看一眼便说:"好了,送出去吧。"这一次,我在她面前仔细地阅读,并称赞她做了很好的整合工作。我为报告的工整以及内容的完整而感谢她。我对于她的反应非常惊讶。她说:"谢谢!这是一个很好的称赞。"我发现,这以后的几天来,我的咖啡杯总是在我想要喝咖啡的时候被加满,她也变得友善多了。几天后,我将这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市长说,我现在浑身是劲,对付这件事,我也准备了充足的枪支弹药,你得告诉我往哪儿打。""一位市长说,我现在浑身是劲,对付这件事(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我也准备了充足的枪支弹药,你得告诉我往哪儿打。"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看来,现在是最近一二十年里环保科研单位最"抢手"的时候,京津冀地区政府不惜代价,目的只有一个:应对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什么?     
<正>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吴燕辉老师:"幸福就是,我爱我的学生,他们也爱我。"徐贤平老师:"幸福就是学会知足,懂得珍惜。"王代乐老师:"幸福就是下课后,有心情去悠闲地喝杯茶。"高薏涵老师:"幸福就是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能在上班时看到我的学生。"黄莹老师:"幸福就是我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我的影响,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唐田怡老师:"老师的幸福,一部分源于自身的能力得到学生的认可,一部分源于自身的道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的生活中有一种情,叫做恩德;在我的事业中有一种勇,叫不畏;在我的奋进中有一种力,叫坚韧;在我的性格中有一种义,叫真龙。"——施建祥马年的春晚,久违的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梦》让人浮想联翩。当下,"我的中国梦"已成了众多以赤子之心报国的企业家的心愿,而在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的心中,金融恰恰就是他最美的中国梦。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名闻遐迩的企业家,他真诚坦荡,快人豪语,传递出胸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霍雨佳 《中国西部》2014,(16):52-55
<正>"我有一个教育梦想。"陆小平说。起初听到这句话,我有些吃惊,仿佛这句话从一个年轻的小学校长的口中说出来,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不禁让我联想到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似乎是看出了我的疑惑,陆小平笑了笑,清了清嗓子,继续着关于他的"教育梦想"的话题,拉回了我游离的思绪。"我认为做教育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一定要有一种追求,所以我把它形容成追求理想的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陆小平接着说。在整理录音的时候,这句话我反复听了很多遍,这原本是一句有点咬文嚼字的话,陆小平却说得如此  相似文献   

18.
杨林柯 《中国西部》2014,(16):12-12
<正>5月3日,12岁小女孩玲玲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好,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后在附近的水库中自杀。遗书上说:"爸爸妈妈,我半期考试没考好,我对不起你们,我已经走了,不要找我……"并劝父母照顾好爷爷奶奶……这又是一起"应试教育"的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小小的分数总会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直以来,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建立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也是分数至上,由此形成一种"唯分数论"的考核体系。虽  相似文献   

19.
上一篇,我们谈了如何安住自己的心。这一篇,我们来谈谈本我和小我。最近,有弟子谈及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幸福的方法》,书中讲到人有两个我,一个是清净的本我,一个是攀缘的小我。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被"小我"牵引着走,而迷失了本自清净的"本我"。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并不想  相似文献   

20.
国庆期间,央视推出一档"走基层"节目,派出各路记者,逢人便问"你幸福吗"。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记者在天津车站询问一外地农民工:"你幸福吗?"农民工不愿回答,摇头说,"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固执,穷追不舍,农民工上下打量记者一番,答非所问道,"我姓曾。"自那以后,"我姓曾"即成为观众调侃此节目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