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何谓“不似之似”?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所,不似之似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他们都揭示出中国画艺术的真谛,富有哲理地阐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似之似”集中地概括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观。中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之论,与我国传统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同西方相比,东方的艺术更偏重于抽象。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抽象”的结果就是用线条来表现形体。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审美意图得…  相似文献   

3.
留白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高雪菡 《魅力中国》2013,(25):286-286
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蔓育、建筑及媒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中国画中水墨笔彩的运动所形成的张力状态是艺术家意象审美中的感觉效应,中国画中有内部、外部、以厦个性张力之说。本文将从阿恩海姆美学理论中的视知觉理论以及“张力”的理论来浅谈中国画中的美。从中国画的内部张力、外部张力、个性张力三个方面时水墨画中张力的艺术表现进行探讨,借以论述张力在水墨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石壶画语     
《今日重庆》2004,(1):114-117
一个画了一辈子画的人,却一辈子无名。这于别人,也许无法忍受;于他,默默承受了。一个吃了上顿无下顿的人,却偏偏醉心艺术,要画画,画中国画,并且要画得好,画得风格独特,画得出类拔萃。他,做到了。一个生前预料自己死后“定金光辉灿烂”的人,  相似文献   

6.
高瑞菡 《魅力中国》2013,(25):100-100
中国画是用线的艺术,线条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有它独特的概念和作用,中国画的线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质的表现形式,所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线的发展史。中国画的线务有鲜明的书法趣味,中国画使用的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线条,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是这样的。这些线条的表现是用书法的方法“写”出来的。中国画线蒂所具有的点画勾勒、运转自如的节奏感。形成了线条的丰富性。使得中国画的用线具有突出的音乐之美和丰富的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7.
肖刚 《魅力中国》2010,(8X):290-290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绘画形式、表现手法和审美内涵。学习和领悟中国画的风采,临摹前人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本文通过对临摹的含义特征及目的、中国画的特点、临摹在中国画学习中的必要性、中国画临摹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总论临摹在中国画学习中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论述,从而阐明了临摹在中国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枫  陈茂辉 《走向世界》2011,(33):62-64
中国人应画什么画?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画种:中国画。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画画家为这门艺术贡献了不同的内容、枝法、境界,作品和著述洋洋大观。今日,仍有大批中国画画家努力着。中国画市场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炙手可热。按说,中国画家应该画中国画。因为中国画里蕴藏的是中国文化,而中国人最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昭 《魅力中国》2011,(20):302-302
在世界上各类绘画艺术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用线表现形式独树一帜。中国画的写意笔墨,既借鉴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用笔的各种表现方法,又结合了绘画的造型表现形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写来“抒写”画家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结晶。本文论述写意笔墨之“写”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并探究画家“写的主观意向与心路历程”以及引发新时期人们对写意笔墨之“写”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中国画都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的精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论述,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已成为表现个性和民族性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并使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显惠 《魅力中国》2014,(12):61-61
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构思-首重立意胸有成竹;二、造型--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三、构图-透视;四、意境-以形写神;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哲学理论有浓郁的美学思想。他的“天一合一”、“物我浑化”等观点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构建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文 《黑河学刊》2011,(11):53-55
从中国画独特的内在思想、以"线"造型的传统艺术、"写意"思想的流露等方面内容着手,就中国画视觉艺术造型的内在思想的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从思想层面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5.
邹宇 《魅力中国》2012,(32):16-16
宋代绘画亦被称“百代标程”。在宋代,山水、人物、花鸟的分科全部完成,中国画诸多艺术主张均滥觞于宋。宋代绘画在确定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但是绘画,就画学教育也是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6.
索启 《新西部(上)》2009,(12):174-175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想对后世中国画的创作影响深远。所以,中国画的思维方式重感悟与体验,历来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具有浓厚的经验特征和会意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要正确把握、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真正认识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价值,使作品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时值世纪之交,人们进入了信息革命与网络数字化时代,中国画何去何从?每个中国画家都在慎思,在选择,在介入,在探索。有人断言中国画早已到了今不如昔的“穷途末路”;有人讴歌中国画与时尚潮流接轨又攀上了新世界的顶峰。二者各执一词,在中国画界论争了十余载而尚无结果。而就在这种“形而上”式的吵嚷热闹之中,有一个人却在心静如水地画着他的中国画,日积月累地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平和悠远,雄浑灿烂。既无矫饰之态,也无造作之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天人合一的画境。这个  相似文献   

18.
众多画法、创作风格和流派的介入,市场的冲击,造成了中国画在品评标准上的模糊与混乱,以致中国画的品评仍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中国画的品评应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中国画基础理论和审美精神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于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要有不同的品评标准,辩证区别,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何兰坐 《辽宁经济》2002,(12):58-58
中国画是以“丹青”(赋彩)与水墨两大体系构筑起来的。中国古代绘画,在战国、秦汉、魏晋时以壁画为主要形式,丹青矿物色为中国画的主要用色。画缋之事,有“五墨、六彩”之说,绘事还是以墨彩为宗。魏、晋、唐初用线钩勒轮廓,填以重彩极为时尚,即“随类赋彩自古有能”之谓。在唐代“古法”为赋彩,而“今法”为水墨,王维能赋彩又会破墨山水,是水墨画的开拓者,又是传统的继承者。荆浩说:“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水墨画自唐代开始后被宋、元及明、清文人所垄断成为“文人画”,丹青赋彩退居次位。  相似文献   

20.
杨素懿 《魅力中国》2013,(25):296-296
林风眠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画家、教育家、艺术家。他将西方现代艺术巧妙的运用到中国画创作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这最重要就是他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