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2003:中国上市公司MBO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有关上市公司MBO题材的红红火火与证券市场的不景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MBO基金”、“反向MBO”、“另类MBO”等时髦词汇被各大媒体争相炒作,业内人士预计:2003,将成为中国的MBO年。 究竟上市公司MBO在中国前景如何?是否存在可复制的模式和版本为企业家提供参考?企业在实行MBO之后绩效会产生何种变化?尽管MBO的话题被越炒越热,但很多正在进行MBO或有MBO计划的企业家对上述问题却并不甚明晰。 为此,《新财经》本期邀请中国专业经营者持股的咨询机构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推出“2003·中国上市公司MBO报告”,以专业的视角剖析中国目前上市公司MBO的成功案例,未来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可行性分析,以及MBO对企业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的“MBO年”!近期,海内外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中国MBO领域,希冀分食中国千万亿资金容量“大餐”!这个提前到来的MBO热潮,着实让监管层手忙脚乱:一方面是各路诸侯采取迂回方式,规避政策阻碍,筹建看似合法的MBO基金;另一方面是对游离在监管之外的私募MBO基金无计可施,因为我们还缺乏一个相关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3.
韩德宗 《浙江经济》2003,(19):52-53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西方国家曾掀起了MBO的热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MBO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及,1997年以后进入了中国。作为一种企业并购的新方式,一种制度的创新,MBO在中国究竟是否可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过文俊 《产权导刊》2004,(11):22-27
中国的MBO在世纪之交掀起了一股热潮.2002年底,知名MBO专家--上海荣正咨询公司总裁郑培敏曾放言,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年".然而事情并不像倡导者们设想的那么简单,2003年初,财政部一纸关于"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的建议,使异常火爆的MBO降温许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简政放权到现代企业制度各阶段的改革以后,始终无法回避的就是产权问题。在国有股减持风波之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管理层收购(MBO)走入了中国改革家们的视线。究竟在国有企业"国退民进"的过程中,中国式的MBO该如何走,能走多远?本文试从MBO具体的操作实务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MBO的现实可操作性,并结合四川剑南春集团MBO的实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MBO定价偏低的弊病,展望MBO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版MBO: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案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BO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反叛,又是一种创新。它是现代中国经济的最热门话题之一,是目前国有资产退出方式的又一新尝试。文章由中外MBO的产生渊源引出,通过粤美、胜利、宇通三家上市公司实施MBO过程研究,并对比西方MBO的操作方式差异,将中国版MBO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特色"逐一突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MBO在世纪之交掀起了一股热潮。2002年底,知名MBO专家——上海荣正咨询公司总裁郑培敏曾放言,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年”。然而事情并不像倡导者们设想的那么简单,2003年初,财政部一纸关于“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的建议,使异常火爆的MBO降温许多。当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允许管理层收购仍可继续进行,但明令不得越过“红线”——“严禁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卖自买国有产权”。2004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防范MBO可能引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也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肯定MBO本身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使MBO成为改革的有益工具.在考虑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实际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我国MBO对于西方MBO的从内涵到外延变异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中国企业产权革命的一种新型方式,理论上有助于企业明晰产权、理清产权关系,并可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但依据中国现阶段MBO的发展状况来看,融资间题是MBO发展过程的主要障碍。融资渠道的不畅导致管理层间接收购目标公司,使其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且控制权超过所有权,最终是管理层成为控制性股东,对公司治理结构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小股东利益,甚至出现管理层盘踞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对管理屑的约束与监督难度。要改变目前MBO融资状况,主要应加快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步伐,并借鉴国外MBO的经验,不断创新MBO融资工具,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为MBO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MBO)刚刚起步,但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解决企业产权问题。理论界对我国企业如何发展MBO存在很大争议。一方面,本文对相关的争论进行了理论综述,认为明确中国MBO的实施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对MBO有一个科学理解;另一方面,本文对MBO的定价原则、融资问题、实施效果和实施环境进行了理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MBO在我国应用中出现了诸多难题。目前对MBO的探讨。应首先考虑在中国究竟有多大的应用空间。在大的方向选择上。MBO更适合非上市的全民和集体企业及符合条件的部分上市公司。而要规范推进MBO。必须加强法规和政策建设,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MBO过程中的定价,用法规和制度保障MBO公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新财经》2006,(6):12-12
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超标后果堪忧;中小国企MBO促热MBO基金;亿万富翁谈成功宝典。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市公司MBO披露的事件达到8家,大大超过以往年份。加上“郎顾之争”引发的中国经济学界对包括MBO在内的国企改革模式的争论,上市公司的MBO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顾云 《西部论丛》2005,(6):67-68
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文件既表明了国资委对以往的MBO改制效果的承认,也显示了国资委对未来合法MBO放行的态度。它表明,在历经混乱、治理与争议,2003年3月又被财政部紧急叫停之后,中国的MBO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必将带动中小企业新一轮的管理层对国有企业产权的收购热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4月14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这使国企MBO的话题最近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对于我国国企而言,MBO如果操作恰当,将成为一剂“良药”,可以治病;但如果操作不当,将成为一种“毒药”,可能致命。在治病与致命之间,仅有一线之差。如何使国企MBO治病不致命,成了摆在中国面前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管理层收购(MBO)在日本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兴起及其制度性原因,并探讨了MBO在日本的发展趋势。从日本经验看,中国走出MBO困局除了规范运作外,关键在于合理定位,同时要发展权益投资机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市公司MBO披露的事件达到8家,大大超过以往年份,加上“郎顾之争”引发的中国经济学界对包括MBO在内的国企改革模式的争论,上市公司的MBO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18.
MBO即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具体讲就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创新,MBO运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值得在中国推荐的企业并购新思路,但在我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对MBO存在着种种制约.本文通过对MBO中西方对比分析,阐述我国企业开展MBO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和港澳资讯管理层这次执行的MBO,将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第一个MBO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将开拓一个全新的中国企业发展新模式,这是资本力量的成功,也是管理团队的成功。2013年1月28日,我作出了选择,告别新华都,重新出发。和过去几次的离职和加盟比较,这次我平静了很多。当年离开微软,我舍不得,微软是我第一份工作,工作了10年。在微软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始于1999年第一家实施MBO的四通,在时间上要比国外晚二十多年。我国的MBO与国外的MBO产生的动因不同。几年时间里,MBO在我国企业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这种方式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国有产权定价非市场化,转让之后造成了新的“一人独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