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翻译和谐性的CIN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角度看,翻译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多个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心理空间之上的心理互动过程。翻译要实现和谐性就必须处理好各认知主体间的互动关系。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CIN(概念整合网络)机制,能较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及整合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翻译新手和高手在翻译上采取不同的翻译行为与其认知心理可及程度有关,而认知心理可及程度又与译者大脑中控制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模块有关。从翻译新手向高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理解、使用现场知识向逐渐应用已有知识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联-顺应模式赋予译者极大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充分关照了目标语语境和目标受众,对以信息和诱导性为最高目的的旅游宣介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结合实例,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从译者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角度,探讨旅游宣介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宣介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与原文认知语境及对应读者间的认知能力的差异,依次针对语言语境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以最佳关联和动态顺应为原则,灵活选择以归化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杂合策略去强化目标认知语境,降低目标读者的认知努力,力求以最佳交际效果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促使译者转换视角,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在旅游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语言习惯、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实现该文本的审美追求。对旅游文本进行适度改译、增译和减译正是基于接受美学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从认知差异角度阐述民族认知差异和译者、作者个人认知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旨在帮助译者熟悉并利用这些差异来更好地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英语主语突出型和汉语主题突出型的句法结构,节选Byron的诗《When We Two Parted》中的一些小句为语料,从主位结构入手,分析四个版本的译文对原文小句主位的翻译。结果表明:汉译都倾向于在译文中使用无标记主位;译者倾向于在译文中将主题易位到主位上;主题并不一定会在句子中担任主位成分,也会充当述位成分,因而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位。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视野中,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翻译策略的变化,即: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时,译者倾向于采用异化式译法;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边缘时,译者更多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当翻译文学介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与边缘中间时,异化与归化会呈现均衡拉锯状态。"归化"和"异化"只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翻译活动涉及语言的使用,即语言的选择过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视角,广告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素制约译者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同时翻译过程也体现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这种语境顺应恰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9.
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交际语境指译者和译文读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译者对交际语境主动顺应和被动顺应相互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译者的动机,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文章分别从社会政治动机、艺术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和商业动机等四个层面对译者动机如何影响翻译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