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行业差异,本文运用中国37个行业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技术差距和相对规模,探究了知识产权制度变革对产业创新影响的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人均专利数量是衡量技术创新的理想指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渠道正在发生变化,即更注重国内自主创新和内部技术转移;技术差距越小越有利于技术进步,相对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本文建议:在研究技术创新时,可以选择从业人员人均专利数量作为创新指标;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水平,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技术创新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自主创新和内部技术转移,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同时还应该扩大行业相对规模。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使用2000~2015 年中国同22 个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并引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高技术产品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变量,实证考察进口国TBT 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进口国实施 TBT 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均会抑制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但抑制作用并不显著;(2)若进口国将TBT 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形成更为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显著抑制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3)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行业差异,其中医药制造业受到的抑制效应最大;(4)由于技术模仿和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存在,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会在中高收入国家遭遇更为严重的TBT,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会更大。中国应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作为应对进口国TBT的一种补充,在保证高技术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出口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285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在使用 OLS模型考察要素集聚与城市技术进步的 线性关系基础上, 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要素集聚程度与城市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OLS 模型回归结 果表明, 劳动力集聚对城市技术进步产生拥挤效应, 物质资本集聚及人力资本集聚均带来规模效应, 但物 质资本集聚尚处在规模扩张的低层次阶段。 不同生产要素集聚的影响差异, 揭示了城市技术进步的增长路 径需从传统要素集聚向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转变, 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经验支撑。 门槛模型回归 结果显示, 要素集聚与技术进步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 以就业密度为门槛变量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随着 就业密度所在区间规模的提高产生更严重的拥挤效应。 以人均物质资本为门槛变量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低 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中高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带来显著规模效应。 门槛模 型强化了普通面板模型的结论, 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 物资资本集聚水平高的发 达城市已率先进入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两者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差异视角,对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异与知识产权保护门槛。不管以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以技术差异作为门槛变量,加强研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均能显著促进我国各省区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核,而技术差距是影响经济资源配置格局和配置效率的关键变量。基于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资源最优分配路径发现:经济增长方式随技术水平的提升从"生产性投资驱动"到"研发驱动"、从"模仿主导"到"创新主导"逐步转换。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区域,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模仿与创新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效应不同。那么,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也应根据与国际前沿的技术差距,合理配置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模仿投资与创新投资,并根据我国区域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分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 2008~2017 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66 个东道国为样本, 基于制度和网络外部性视角, 分析了海外研发三动因对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海外研发三动因对海外研发投资有显著影响, 制度水平和网络外部性对上述影响有调节作用。 海外研发投资与东道国市场规模、 技术水平正相关, 与人力成本负相关。 制度水平减弱了市场规模、 人力成本与技术水平对海外研发投资的影响。 网络外部性则减弱了东道国市场规模对海外研发投资的正效应, 增强了东道国人力成本对海外研发投资的负效应以及技术水平对海外研发投资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2年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将知识产权保护、FDI与研发创新TFP纳入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系统分析,考察知识产权保护、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TFP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TFP年均增长6.3%,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我国各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差异显著;回归结果显示: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TFP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FDI表现出显著的负溢出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平  崔喜君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5):67-68,74
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的国际趋势,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技术扩散实现技术跨越产生了双向的影响:既为技术扩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利用技术扩散的成本。本文从国际技术扩散路径的角度分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针对中国加入WTO后履行TRIPS协议的背景和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为中国有效利用国际技术扩散促进技术进步提出相关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0~2011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分行业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仪器仪表办公设备、家具制造等12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显著的促进了劳动力就业,这种就业“创造效应”在中期逐渐减少,长期几乎无影响。而对于饮料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行业、石油加工这4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则短期内显著地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即产生了“破坏效应”,但这种效应到了中期以后开始转为“创造效应”,长期几乎无影响。政策启示在于:继续加强对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需的专科劳动力的培养;完善饮料、黑色金属采选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失业保障和再就业的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0~201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和模仿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技术扩散的途径中,技术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而且影响最大;其次是来自FDI渠道的技术溢出,然而技术溢出会产生负面的技术进步效应;技术模仿也能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不显著;由于制度等原因,本国的技术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基本相同,两者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匹配了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和中关村企业调查数据库,聚焦于考察人工智能对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促进就业,这一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微观机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企业就业水平。拓展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提升了高学历员工、年轻员工、新员工占比;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不同细分技术领域和不同类型企业间存在异质性:相较于专家系统及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明显;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企业规模较大、出口规模较大,以及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企业中更小。本文基于专利数据对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进行测度,将研究样本拓展至包含服务业企业,从企业市场规模扩大的角度拓展了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微观机理,为企业实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政府制定人工智能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土市场规模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以"市场促创新"的假说整体上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每增加1%,将会促进生产率指数增长0.021%、效率改进指数增长0.023%、技术进步指数增长0.018%。分行业研究显示,本土市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土市场规模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资本密集程度,而对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则并不敏感。从作用机制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与人力资本等途径传递;对效率改进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度等途径传递。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人力资本的影响最大。这些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归纳为"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引入产品质量变量到贸易模型中,可以推导出在市场均衡条件下出口产品质量决定于出口目的市场的质量偏好以及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本文基于理论模型首次提出"质量门槛"假说。通过构建产品质量指标,对中国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质量门槛"的存在以及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出口目的国家人均GDP每升高1%,出口产品质量将提升0.14%,而出口目的国家的市场规模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不明显;高收入国家由于具有较高的质量偏好,因而产生较高的"质量门槛",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向高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比向中低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高26,5%。对产品分组的回归结果表明,"质量门槛"效应存在行业间差异,其中对高技术行业作用最明显,对初级行业、自然资源行业的作用最低。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国内需求条件不利于产品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对高收入国家的贸易,是提升中国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路径;而从基于经济效应的贸易政策角度讲,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不一定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信技术进步不仅使得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成本骤降, 也使得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协调和监督生产,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通信技术进步不谋而合。本文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聚集度指数分析了中国18个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转移方向和速度, 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向服务业集聚,中间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虽在不断增加但在向其他产业转移, 采矿业转移效应十分显著;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通信技术进步与服务业、中间性行业以及采矿业的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结果表明在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格局下, 通信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和中间性行业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会随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增强, 对采矿业的促进作用则会随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减弱。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着显著进步。为了促进国内纺织企业与意大利纺织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与长效合作,加强中国纺织企业对意大利及欧盟知识产权政策的认识,为国内企业提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见证着中国家纺行业发展的十年变迁。十年间,行业产生了裂变效应:产业由小到大,从偏到全,尤其在产品设计方面,从最初的模仿、“拿来主义”,到现在的自主设计与创新,引领市场潮流。我们想知道,产生这种行业裂变效应的能量源自哪里?今年的家纺博览会,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联合参展企业共同发布《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上海宣言》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中国家纺协会理事长杨东辉、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秘书长杨兆华为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记者:中国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市场竞争中专利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引发了对外国专利贸易效应的关注。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利用2007—2013年外国在华专利与中国企业进口数据,系统研究了外国专利对东道国进口竞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外国专利具有显著进口扩张效应,并对高价值专利、中技术产品、RCEP贸易伙伴国的作用更强。产品被模仿预期的变动是外国专利影响东道国进口的重要渠道,外国专利更多地扩大了东道国高模仿能力企业、高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行业以及高需求价格弹性产品的进口。进一步,基于进口产品价格、数量和种类三个维度的扩展研究发现,外国专利影响东道国进口存在着从扩张到垄断的动态演变过程。本文的研究为深入把握专利与贸易互动关系、合理应对外来专利竞争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 构建创新型企业与模仿型企业的产量竞争博弈模型, 分析博弈模型均衡点的稳定性以及创新行为在博弈模型中的作用, 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 Nash均衡点的稳定性与所有参数都紧密相关, 创新行为的相关参数对均衡点的存在性、值与稳定性都产生重要影响。模拟表明, 两类企业的产量调整速度对Nash 均衡点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创新行为的相关参数确实对两类企业的均衡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 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均衡产量增加,造成模仿型企业的均衡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作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制度之一,专利执行保险通过降低技术溢出损失和外部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沪深A股2012~2019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实证研究专利执行保险实施背景下专利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专利执行保险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特别是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提升作用明显,在考虑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成立;技术溢出损失效应和外部融资约束是影响专利执行保险创新激励效应的重要机制和渠道;专利执行保险和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显著,其中对滞后5期内的企业财务绩效提升最为明显。研究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激励作用探讨,加快专利执行保险试点推广以及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提供理论价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了2001—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变迁情况,并对其子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那些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9%,相对比较低,呈现出波动性特征。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共同引致的;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生产率也比较高,而高度垄断以及开放度低的行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率就比较低。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7%、0.4%。股权集中度、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年龄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显著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制造业上市佘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显著;企业年龄与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