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报告赵宏伟,艾延河能否找到一条成功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路子,已成为陕北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陕北农村诸多资源要素中,劳动力资源虽是一大优势资源;但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农村劳动力基数过大的总量性矛盾;二是农村内部...  相似文献   

2.
卢珂  张智勇  周云 《改革与战略》2012,28(6):93-95,206
基于湖北省保康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调查报告,分析保康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建议,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吴奇志  童地轴 《特区经济》2008,(10):182-184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文章对现阶段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城住房问题、从业环境问题、工作和生活保障问题等方面,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迁徙式"转移的外化阻滞,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20多年,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就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的流动转变为离乡又离土的转移。为此.政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制度障碍,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品牌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务输出无竞争力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文章立足于对劳务输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积极创建劳务品牌,引导劳动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并就品牌化问题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新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广开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一)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者向非农生产者转变乡镇企业既是推进乡村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又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良好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后,受自身条件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陷入…  相似文献   

8.
毕鹏  高小红 《特区经济》2014,(4):193-194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随着城市规模的逐年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大批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城镇劳动力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城镇就业压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对就业的影响,并建立有效的调控疏导机制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与动力因由:基于低碳农业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职业需求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的历史路径昭示,在我国城镇化趋缓、农村劳动力绝对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农业低碳化促进农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分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观体系正经历一个重建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行为价值观取向表现为:对政治理解的多元化、出现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对经济利益追求意识的显化、但方式方法上存在不择手段和非法性;重新解释以往集体主义概念、但忽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教育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但仍缺乏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意识等。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结合农村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重建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观体系,创建一个理性的主导价值取向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参考文献表明,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了辽宁省二元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作用,并提出了应实现城市支持农业的战略转变,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及优化产业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生产要素极少流动的超稳定平衡状态。农村十年改革,打破了这种万马齐喑的封闭格局,诸生产要素开始逐步融入商品经济轨道。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则构成其中最活跃的因素。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从来不是径通意遂的一次性行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同样如此。1987年开始的农业劳动力的明显逆转,为农村的两个转变蒙上了一层阴影。1989年所出现的百万农民大流动,则引起了更大的社会震动,以致颇有些人主张单纯借助清理、遣返等手段,把春潮乍起的农村流动人口重新回返迁移。但是,理性分析和现实运动表明,在商品经济大潮叠涌与价值观念急剧转变的今天,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绝非偶然。在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背景,存在着成因复杂的迁移因素。只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面系统地掌握农村人口及劳动力就业和流动状况,对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仅就地域为人口划分依据,对开平区农村人口及劳动力进行调查分析,为我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贾彧  邢方 《特区经济》2006,211(8):144-146
培养具有先进文化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力大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关键。从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看,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现代农业、农村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实际,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重在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一个新时期,即由原来低效益数量型就业阶段向以效益为基础的质量型就业阶段演变。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遇与障碍并存,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其关键在于“质”的进化,即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就业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小城镇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论述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小城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对深化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小城镇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最后,从增强城市意识、制定城镇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和有效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如何积极有序地推动城镇健康、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强化领导,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52.57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增长14.8%。  相似文献   

19.
宋国庆 《南方经济》2003,(10):75-77
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包含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转变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对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征作具体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