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利用农村调查数据 ,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两种出路 :向城市迁移 (地域流动 )和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活动 (职业流动 )。结果表明 ,与地域流动相比 ,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是一种更容易参与、成本较低的活动。此外 ,两种流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生产活动的参与方面来看 ,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构成了乡城迁移的一种替代 ;从时间顺序上看 ,两种流动之间又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产品供求矛盾的突出,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同样存在着生产要素供求矛盾,同样要积极推进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侧改革.我国存在着高素质劳动力不足、城镇土地价格高、农村宅基地和耕地流动不足、企业间接融资比重高、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供给、改变土地交易方式、增加企业直接融资、促进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解决我国产品供求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红根  宋成校 《改革》2021,(11):141-155
职业代际流动性是判断社会流动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依据.基于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职业代际流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农村家庭劳动力职业代际流动水平较低;父母职业层次与子女职业代际流动显著正相关,但这种流动体现为职业向下流动;农村家庭劳动力在职业流动方面存在集聚现象,父母从事个体劳动、商业经营以及村镇管理,其子女的职业也普遍是这三种,而父母为农业劳动者或非农行业工人,其子女的职业普遍也为这两种.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职业向上流动正相关,与职业向下流动负相关.此外,子女使用互联网、拥有非农工作经历以及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可显著促进其职业向上流动,但已婚会显著阻碍其职业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4.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7.
村庄衰落的多维表现及有效治理:258个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珍  张应良 《改革》2013,(5):88-96
村庄衰落阻滞农村经济发展,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滞加速了村庄的衰落。有效治理村庄应大力推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村庄的聚集;努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提高农民经营土地与投资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村庄内生性发展动力;增强村庄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降低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强化政府诱导作用,为村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8.
张国梅 《辽宁经济》2005,(12):23-23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土地、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其供给基本还是由政府掌握。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条件下,中国70%的土地供给是依赖于行政手段,土地事实上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资金要素方面,新的融资渠道虽然发展很快,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融资主渠道;在劳动力方面,种种限制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制度,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抑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生产要素的供给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最近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应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部门选择行为展开经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村迁移劳动力部门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解,以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部门之间的性别歧视。主要研究结论为:工作搜寻渠道和个人人力资本状况(特别是教育水平)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部门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家庭和迁出地等特征变量对其部门选择的影响较小;同时,虽然农村迁移劳动力在部门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其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差异,纯粹性别歧视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微观行为机制的理解,同时认为加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是推动中国二元经济快速转型、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十五”的长足发展,我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迈进。农业规模经营效果明显改善,农业结构加速调整,科技支撑增强,生产要素利用率提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外向度不断回落、农村劳动力教育强度提升缓慢等不足。加快转变步伐,必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和农产品出口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卢珂  张智勇  周云 《改革与战略》2012,28(6):93-95,206
基于湖北省保康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调查报告,分析保康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建议,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实现了在农村以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还日益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社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关系到工农、城乡关系,关系到农村社会进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更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主要特征与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田飞  王超 《魅力中国》2010,(20):7-8
伊宁县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所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现状.归纳总结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同时也分析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诸多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衡状态重建的H-T模型,并应用计量方法对农民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户资金可获得性、改善农村信息来源条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拓宽非农业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衡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使长期被束缚着的农业生产力大大解放出来。“六五”时期以来,广东农业发展一直保持着年增10%的高速度。随着第二步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村商品经济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在抓好农村改革,发展原有生产力的同时,还需要向新的生产领域开拓,组合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把闲置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形成新的  相似文献   

18.
张永来 《发展》2007,(9):60-61
一、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与农民养老相关的重大社会变化,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了集体经济的弱化,在使家庭重新成为经济单位的同时,也把农村养老的任务重新推向了家庭。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农民获得了外出流动就业的自由,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地区农村在内外两个动力的驱使下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了周围城市的发展压力。为此,必须通过转变农民从业观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社会建设模式等途径,引导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序流动,推动陕北及周边地区社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