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业收入在整个福建省国民经济收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收集了2007—2017年间福建省旅游相关数据,并以福建省国内旅游收入为因变量,选取福建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来自国内游客人均消费、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福建省公路通车里程和A级景区个数作为相应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继而检验参数,并进行逐步回归修正,最后得出结论:福建省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人均消费以及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影响福建省国内旅游收入最主要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福建省提高旅游收入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构建浙江省52个县市2005-2014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旅游发展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其当期缩减效应为-0.172,长期累积缩减效应为-0.324;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对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国内旅游的负向影响较大。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在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关系中都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相关的稳健性检验很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工具变量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对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15和0.254,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3.
魏鹏  王植颖 《开发研究》2020,(3):125-134
旅游者的空间分布是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枢纽地,近些年来在"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带动下,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甘肃省地域狭长,"旅长游短"的空间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研究从旅游的空间属性出发,采用插值分析、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以及相关性分析4种方法,根据2006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甘肃省各县(区)旅游人次、旅游收入以及人均旅游支出的统计数据,以"现状表征—历史演变"的分析路径,从"空间—时间"维度对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发展路径整体上呈现从"极核中心"向"核心—边缘"、再向"点—轴"模式演变的过程。这一路径表现为旅游者的扩散、旅游总收入的扩散以及旅游人均支出扩散的依序层次演进。  相似文献   

4.
为了说明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变动情况,本文运用2000—2008年《漾濞县统计年鉴》中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漾濞县农民不同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有着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11年银川市国内旅游流数据,选取季节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作为主要指标,对旅游流的流量、流程、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银川市国内旅游流流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17%,旅游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旅游流的来源集中在周边地区,以近、中程旅游流为主,但旅游流来源的空间结构趋于优化;银川市国内旅游流流质总体水平尚可,国内旅游收入、游客人均消费增长较快,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合理。  相似文献   

6.
杨永 《北方经济》2010,(11):71-73
本文以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收入的实际数据为依据,从实证的角度就人均可支配收入、出游率和国内物价水平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出游率和国内物价水平都与国内旅游收入显著正相关.最后,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国内旅游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EKC曲线为基础,收集整理了1984—2014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以及1960—2014年日本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EKC曲线呈倒"N"型,存在拐点;日本的EKC曲线呈"N"型,存在拐点。最后,通过研究日本1960—2014年的EKC曲线,预测中国EKC曲线的未来走势,发现中国的碳排放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2005-2011年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山西省GDP、旅行社单位数、公路线路里程等8个旅游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山西省旅游收入的关联性最强,其次是山西省的生产总值、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山西省旅游收入的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止跌趋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全国6.7万个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初步扭转前两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绝对下降的不利局面,显示出恢复性增长趋势。一、2000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点1.食品消费支出下降,但质量改善。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820元,比上年下降7元,下降1.0%。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为50.1%,是改革以来的最低点,也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质量逐步提高的重要标志。尽管2000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下降,但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居民当年食品消费的质量仍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这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依据对浙江省衢州市四个县的农村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量化了2003-2011年这些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关联关系,初步分析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支出特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工资性收入少是人均纯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增加农村居民非农化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刺激农村消费品市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梳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新疆南、北、东疆人均GDP与基础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和分析2000—2009年间,新疆地区间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灰色关联度,并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五年新疆南北东疆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得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南北东疆人均GDP和各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在不断增长;南北东疆的人均GDP和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着差异,北疆大于东疆,东疆又大于南疆;自2007年以来,三个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在减少;在不同时期,南北东疆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对经济的推动力存在差异;越是贫困地区,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越强;按照2005—2009年发展的速度,东疆的人均GDP和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将超过南疆和北疆,南疆的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将超过北疆和东疆。  相似文献   

12.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的指标。选取了苏州市1995~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基础数据,借助Eviews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了二者的回归模型,同时进行了拟合度检验,并预测了2015年度苏州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是我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重要五年.全面促进消费,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是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十四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 (一)居民消费水平的较快提升 1.2019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首次突破2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13220元增长到2019年的21559元,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分别为7.20%和10.09%.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交易一派繁荣,卖家信誉等级是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参考 淘宝网是众多白领网上购物的首选门户,现在淘宝网每天都有2000万人登录,支付宝注册用户已达1.5亿,占国内网民的50%左右。数据表明,通过支付宝进行的电子商务日交易笔数峰值已达400万笔,日交易额峰值突破7亿元。2008年支付宝用户人均交易金额同比增加32.5%,此数据远高于国内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电子支付节约成本的特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95—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东  陈焱  黄韬  廖常勇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48-53
文章利用199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等模型对1995—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总量和结构的实证分析,具体包括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主要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以及需求分配系数。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定量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以及总体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正从小康阶段向富裕阶段过渡,食品和衣着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医疗卫生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以及教育产业政策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很大,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幅最高,文教娱乐和居住的支出增幅也大大超过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法对民航客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动态检验,并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探讨了民航客运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冲击效应及其重要性。结果发现:①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航空客运与旅游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航空客运是旅游业增长的原因,即航空运输业发展对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着作用。②冲击效应分析表明,航空客运的发展变化对旅游业冲击作用的持久性长。入境旅游对国际航线冲击的反应幅度较大,而国内旅游对国内航线里程冲击反应幅度较大,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对国际航线敏感,国内旅游客流量对国内航线里程较敏感。③方差分析表明,国际航空客运量冲击对入境旅游波动的贡献最大且呈不断递增趋势。国内航线里程对国内旅游增长贡献率最大。与入境旅游相比,航空客运对国内旅游影响更大且稳定。本研究为认识民航客运与旅游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夏媛媛  任以胜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20-128
旅游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基于安徽省2012—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数据,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安徽省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收入呈“N”字形变化,总体发展不均衡,存在“皖南-皖中-皖北”的梯度递减趋势;安徽省旅游经济总体呈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态势,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星级饭店数量、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量等因素均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基于2007-2014年30个省份环保治理的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各省环保支出效率,发现环保支出效率普遍不高且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在得到环保支出效率的基础上,以财政分权为核心解释变量,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建立面板门槛模型重点分析财政分权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环保支出效率的不同影响。实证发现,财政分权对提升环保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财政分权对环保支出效率的影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激励地方政府行为、改革财税体制和提升民众参与度等措施来提升环保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法对民航客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动态检验,并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探讨了民航客运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冲击效应及其重要性.结果发现:①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航空客运与旅游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航空客运是旅游业增长的原因,即航空运输业发展对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着作用.②冲击效应分析表明,航空客运的发展变化对旅游业冲击作用的持久性长.入境旅游对国际航线冲击的反应幅度较大,而国内旅游对国内航线里程冲击反应幅度较大,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对国际航线敏感,国内旅游客流量对国内航线里程较敏感.③方差分析表明,国际航空客运量冲击对入境旅游波动的贡献最大且呈不断递增趋势.国内航线里程对国内旅游增长贡献率最大.与入境旅游相比,航空客运对国内旅游影响更大且稳定.本研究为认识民航客运与旅游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区城镇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支出比重为44%,农牧区居民的这一比重为65%。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75元,到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331,再到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861元。去年,拉萨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了2960元,是1995年的3.17倍;全区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