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些年,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衡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影响的效应,本文采用2007年和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和污染排放数据,构建了14部门环境投入产出表,将完全排放系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技术进步效应明显大于产业结构变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整个污染减排的作用最为积极和显著。但技术进步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在"十二五"期间和以后发展中,应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但是能源强度的下降,使得能源产品相对其他生产要素便宜了,这样就会增加更多的能源消费,同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能源需求,这便出现了技术进步的“能源回弹效应990利用川渝地区1986--2009年的数据,采用传统的索洛余值生产函数法来测算技术进步对川渝地区的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川渝地区能源消费的节约量和回弹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近年来能源回弹效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前沿研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大多基于静态线性模型, 而忽略两者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 为此, 本文采用 MS-VAR 模型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动态非线性特征。 研究发现: 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经济系统具有 “双区制特征”, 且处于 “缓慢增长区制” 时表现为 “惰性” 特征; 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易形成非一致性的均衡, 即中国经济易形成 “高技术低能耗” 抑或 “低技术高能耗” 的均衡, 平均持续期维持在6 年左右, 技术进步的能源 “节约效应” 的概率高于 “能源回弹” 效应; 技术进步的能源消费效应具有 “时效性”, 缓慢增长区制内, 以 “节约效应” 为主, 且具有 “时滞性”; 相反,快速增长区制内, 以 “回弹效应” 为主, 且具有 “即时性”, 响应时长均为2.5 年左右。  相似文献   

4.
回弹效应是能源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国内无对高能耗的单个行业进行回弹效应的实证检验。本研究以中国钢铁行业宏观经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对这一命题在中国钢铁行业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2000~2007年区间,钢铁行业平均回弹效应高达130.47%,由于钢铁行业强回弹效应的存在,说明钢铁行业不能仅将技术进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的唯一手段来解决能源约束问题,适当的行业能源政策管制手段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污染排放和污染治理是直接决定环境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将污染排放和环保投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在标尺竞争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区间环保投入策略互动和污染排放空间溢出的理论模型,进而考虑了污染排放和环保投入间的内生性和地区交互影响;基于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验证了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间环保投入存在明显的策略性互动和地区交互影响,即存在"你多投,我就少投"的现象,进而引起污染排放的"你多排,我也多排"的结果;邻近省份的环保投入会抑制本地的污染排放,邻近省份的污染排放与本地的环保投入负相关。近年来,地区间污染排放竞争趋于缓和,而地区间环保投入的外溢效应在增强。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了中国近年来环境恶化的原因,同时为地区联合治理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3个方面分析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研究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和SO2排放增加的唯一原因;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减排技术的改进带来的技术效应对抑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构效应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抑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作用。但是,经过十一五期间大规模节能减排努力后,未来节能减排的技术和结构空间会越来越小,难度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以及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非协调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农产品、土地和水等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长,占世界人口总数41%、约25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废物、废气排放和水污染、土地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8.
以5G通信、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工业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的理念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环境规制和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新一代工业经济增长值得深入研究。采用2009—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政策、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显著地抑制了工业经济增长,而以电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促进了工业经济增长,环境规制对数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负的调节效应。政策建议:制定绿色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出台“一刀切”的禁止性政策;进一步支持以电信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着重协调好数字技术的增长效应和治理污染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包装工业》2009,(8):27-27
纸浆制造业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10%至20%,居第一位;排放污水中化学耗氧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至45%,居第一位。 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俞海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2009”上表示,“造纸行业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控制造纸行业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已经成为全国工业COD减排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即通过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发挥诸要素共同。发生作用而使产出增长的过程。许多国家、地区经济起飞的事实证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据日本企副厅报告,1982~1986年,日本技术进步率为2.4%。经济增长中60%是技术进步的贡献。我国1952~1982年,技术进步率为2.95%,经济增长中仅27.80%属技术进步的贡献。电子产业技术密集度高,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十分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数据,引入投入产出法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最终需求侧环境效率以及中 国分行业对工业总体环境效率变动的贡献度,对分行业环境效率变动进行了增加值系数效应 、中间需求效应、排放强度效应3种影响因素的SDA分解。得出结论:中国环境效率较低,改 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等5个行业环境效率相对较低;对整体效率 贡献率大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 运输设备制造业;1995~2009年环境效率变动中排放强度贡献率最大,增加值系数和中间需 求贡献较小甚至为负。最后从行业层面提出了改善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1997~2016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特征, 基于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该地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与已有研究不同, 本文技术进步指标的测算同时纳入技术投入和技术产出因素。结果表明, 各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 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口, 每增长1%, 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1.914%, 其次分别是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 整体技术进步实现的碳排放的减少量小于其带来的增加量, 技术进步水平并未达到使碳排放减少的程度; 人均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倒“U” 型的库兹涅茨曲线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7月27日向媒体通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部制定并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770—2014)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2014)等四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这位负责人表示,实施这4项标准可以大幅削减颗粒物(PM)、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污染,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有效防控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一个纳入环境管制成本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估了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提升环境管制强度,使工业废弃物排放完全达到现行法律标准,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使制造业部门就业量下降约1.8%,并使出口量减少约1.7%。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虽然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对各地区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甚至方向均存在较为显著差异。从短期来看,无论以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衡量,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更大;从长期来看,虽然以绝对量衡量,东部地区所受的影响较大,但以相对量衡量,中西部地区所受的影响则更大。本文认为,在当前实施强化环境管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对政策可能造成的区域性及结构性影响有充分的认识;不同区域提升环境管制强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不同,中国强化环境管制应分区域逐步推进;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应选择重点行业进行推进,应率先强化环境管制清洁度低并且政策关联效应小的行业。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在政策时机上应在经济高涨时期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5.
伴随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迹象的不断出现和强化,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这一问题判别的最重要科学依据则应该是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分析。本文采用新近发展的空间面板模型,在测度要素配置对本地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效应的同时,还测度了要素配置对其他地区经济的间接溢出效应,以判别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等资源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3年间,劳动力对三次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正向直接效应显著,但伴随着显著且更加严重的负向溢出效应,总效应显著为负,而对第三产业的正向直接效应和正向总效应显著;技术进步对三次产业的促进效应均显著。由此可见,劳动力不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说"不存在有效的科学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行之有效的驱动力量,但不是在第二产业而是在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才是驱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肖德  侯佳宁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150-160
目前, 出口商品符合欧美环保标准并体现较强的安全性、节能性是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备要素之一。在高强度环境规制背景下, 清洁生产模式才是调和环境约束、资源瓶颈和产品竞争力三者矛盾的根本办法。本文利用中国 2001~2016 年制造业面板数据, 从本土企业出港货物价值角度跨国比较商品竞争力, 避免了“工业排污对外转移” 的统计疏漏; 在Acemoglu 等(2002) 绿色技术路径理论框架下, 估计环境规制驱动清洁生产进而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门槛效应, 推断中国制造业是否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变适应了绿色贸易行业标准。研究发现: (1) 大部分企业从清洁能源替代入手减低工业污染排放, 同时, 提高行业竞争力7.224 个单位; (2) 当行业技术水平可以适应较高环境规制门槛时, 环保型生产将提高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71.595个单位; (3) 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有效减低工业废气污染, 高强度工业废气排放管制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本文通过检验行业对现有环境规制的适应能力和生产模式中清洁能源占比佐证了中国制造业已开始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 但总体技术研发水平仍偏弱, 正处于向资源轻量型生产模式转变初期。以上实证结果为中国工业实现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提供微观事实检验。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对东部地区12个省份的CO: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且利用LMDI方法对其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碳排放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不同省份之间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增长是最关键的因子,而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是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基于此,提出了减少东部地区CO: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依据西部地区1990~2010年的能源产量和工业SO2排放量数据,将西部地区分成能源富集区和能源贫乏区以及高SO2排放区和低SO2排放区,初步分析了各分区内经济发展质量差异;然后通过构建西部分省区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对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西部地区要素贡献率分解核算.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但是资本和能源对西部地区能源富集省份经济发展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没有完全摆脱资本推动型的增长路径;而劳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为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此外,不同能源开发程度和环境质量特征的省区对西部整个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和增长率的要素贡献率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在中亚地区进行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的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及项目管理的综合作用。下面,从技术、国家机关监管以及投资环境诸方面,对中亚地区与中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对比,以期为准备在中亚国家进行项目建设的单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郭玲  汪洋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1):145-153
本文通过分区域回归和门限效应分析, 考察创新机制调节作用下就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分析结果表明: (1) 总体上, 就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机制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最大, 产业升级次之, 技术进步最小; (2) 分区域看, 三大地区的就业结构升级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机制的调节作用呈现 “西强中弱” 的分布格局; (3) 从门限特征看,基于创新机制的就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 以创新环境和技术进步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 “倒U 型” 趋势; 以产业升级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