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浦东在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以上支柱产业的同时,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在十二五形成百亿级的产值规模。  相似文献   

2.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是其健康成长的动力之源.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能通过简单地引进先进生产线和规模投资形成产能来实现.而须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和人才队伍培育入手.通过长期的基础理论探索、技术研发实践的积累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必将在辽宁省“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形成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六个环节构成:一是以领军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以品牌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以研发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以人才强省战略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五是以产业园区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六是以财税政策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庞大、覆盖面广、复杂程度高,目前拥有1万余家各领域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70%以上龙头企业位于北京海  相似文献   

6.
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加快发展的技术提升和规模扩大的产业化开发阶段。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转化及升级能力对于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在分析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缺乏集群效应、自主创新能力差和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创新带动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与政策手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新的创新周期,如能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形成主导设计,将构建起我国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创新模式、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处于孕育期或成长期。应根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和产业关联度,制定综合规划,选择相应的科技投入方式、组织形式和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阶段缺乏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制度创新、资本投入和技术研发。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研究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内的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发展状况和战略选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的研究十分少见。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产业的形成需求及基础条件.从而引申出产业的形成机制路径.同时以光伏产业的形成为例为区域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而完备的技术链是支撑产业链形成、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产业链的演进规律出发,就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链失衡"的现象及内涵进行理论性剖析,在进一步论证链式治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双链演进的不同阶段给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成长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通过探究国内外以及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文章探索了科技创新推动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最后,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建设的措施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动因、培育路径及未来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波 《改革与战略》2011,27(7):137-139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调整产业布局和升级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后,重点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和培育路径,提出了选准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新旧产业融合和优先发展制造业的服务业等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在新时代人才强国背景下,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实体经济快速提升,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专业技术类人才和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产业内的企业更青睐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才,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求的人才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阶段。基于此,应转变企业引才观念,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增设相关专业,扩大对口专业招生规模;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等,以期缩小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缺口,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类统计目录》,2012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827.59亿元,同比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3.7%.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产业结构相对集中.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产业.2012年,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分别居九大产业第一、第二位,两个产业产值合计占了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7.3%;处于第三位的是生物产业,其产值约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0%.  相似文献   

15.
徐蕾 《特区经济》2011,(4):59-60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会起到重要的调整和引导作用。京津冀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一些障碍,因此需要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部署,通过产业分工和集聚形成产业带,以各地现有优势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以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分布优化的必然选择,这对于济南的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试图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促进济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济南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代明 《改革与战略》2012,28(11):49-52
产业融合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作为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章认为,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应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共识,破除产业融合发展障碍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探索科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来实现两者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天水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天水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问题。依据天水市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优势条件,天水市应选择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9.
以产业发展导向为目的的政府引导基金对产业结构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裨益.目前,辽宁省金融业并没有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不畅问题突出.政府引导基金支持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撬动民间资本、 形成产业导向示范效应的有效手段.辽宁省政府应逐步引导基金流向优势新兴产业,并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的绩效评价和风险防范体系,使政府引导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20.
正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长为新的增长引擎。2012年,柳州市的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产业增速分别达24%和20%;然而,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比较弱小,2011年四个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作为老工业基地,柳州产业发展受环境、资源制约比较严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