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张炜  刘方池 《当代经济》2007,(11):90-91
随着沪深两市成交屡创历史天量,股指一路攀升,中国内地股市迎来了1990年股市开市以来最大的牛市上涨行情.本文结合中国股市特定的现状,提出如今的全民炒股热潮孕育着一场非理性繁荣的质疑,采用股票市场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从众行为来测度股市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并且以突破万点的深成指包括的40只股票为样本股票,采用收益率离散度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以判断"散户时代"的中国股市是否存在从众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最后结合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全民炒股的热潮下非理性繁荣出现的原因和培养理性的投资者对理性繁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沪深两市成交屡创历史天量,股指一路攀升,中国内地股市迎来了1990年股市开市以来最大的牛市上涨行情。本文结合中国股市特定的现状,提出如今的全民炒股热潮孕育着一场非理性繁荣的质疑,采用股票市场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从众行为来测度股市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并且以突破万点的深成指包括的40只股票为样本股票,采用收益率离散度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以判断"散户时代"的中国股市是否存在从众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最后结合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全民炒股的热潮下非理性繁荣出现的原因和培养理性的投资者对理性繁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声音     
《资本市场》2007,(6):104-104
证监会报告:股市存在一定泡沫;荣智健:中信泰富愿回归A股;李嘉诚:忧虑内地股市泡沫化;李兆基:“A股或已形成泡沫”;尚福林称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4.
潘正彦 《经济管理》2001,(24):68-72
股票发行制度是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改变与股市的发展现状,上市公司和实质经济基础的支持以及金融环境和法制建设密切相关,近期实施的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恰恰缺乏股市、金融、法制、上市公司和实质经济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变化可能改变中国股市的发展轨迹。使中国股市陷入像许多发展中国家股市一样进入崩溃和巩固阶段。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告别了5年的熊市,股市连续创出新高,成交量创下天量,股民开户数频频刷新纪录……沪深300指数①从2005年年底至2007年一季度末上涨201.2%,可谓波澜壮阔,牛气冲天.一时之间,市场开始议论纷纷:"全民炒股"是否真的已经到来?中国证券市场是否已经存在巨大的泡沫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投机性太强。许多股民是为了卖股票而买股票,而不是为投资而买,大家都热衷于短期炒作,把“炒股炒成了股东”列为当今中国4大傻瓜之一,不仅反映了长期投资被套牢的无奈现实,更说明了中国股市投机风之烈。防止过度投机、维护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当务之急。过度投机的危害股市必然存在投机,若没有投机,股市将不成其为股市,不可能带来股市的繁荣。但如果投机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的话,可能会带来许多危害。它使股市偏离了建立的初衷 我们当初建立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与中国股市泡沫问题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是评估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依据。而只有准确评估了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投资者和决策者才能正确认识股市泡沫问题。本文首先对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做了综述,然后对目前最前沿的股票内在投资价值模型(基于帐面价值和剩余收益的F O模型)做了改进,使之更具有实用价值。接着利用改进后的F O模型,测算了中国股市目前的内在投资价值以及中国股市泡沫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计算表明,与2 0 0 1年6月份股市高峰期相比,2 0 0 4年底中国股市泡沫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已大幅度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永权  余力 《财经科学》2007,(10):24-30
股市泡沫循环对经济会造成负面影响,政府的理性选择是采用公共政策对股市波动做出适当反应.本文在运用内在泡沫模型分析我国股市泡沫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把内在泡沫扩展到金融加速子模型中,探求股市泡沫循环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的具体机制,并用股票收益率和贷款增长率对金融加速子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推导出公共政策工具,且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股市的公共政策做出政策评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灾的反思及对中国股市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以股市崩溃为导火索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历史给中国经济发展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文章在分析当时美国股市崩溃的原因基础上,比较了目前中国股市和美国经济大萧条前期股市的发展情况,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进而指出中国股市由于严重投机的存在而使股市泡沫较大,需要进行政策引导,实现中国股市非正常发展的软着陆,以避免由于可能的股灾发生而重蹈美国经济大萧条覆辙。  相似文献   

10.
股市泡沫研究文献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股市泡沫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基于理性预期假设来展开的.但由于其局限性而逐步过渡到非理性预期假设,研究者将噪声理论与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者行为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随着行为金融理论发展,不时称理论、信息栅、信息扩散理论、反馈理论等被运用于股市泡沫研究.近年来,异质信念理论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股市泡沫积累的规律和股市崩溃机理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理性投机泡沫理论,采用方差分解法对2005年5月到2012年9月上证综指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严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同动态自回归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方法能更有效地检测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严重投机性泡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造动态期限相关法,以250个交易日为定样本容量窗口.动态的考察了我国上证综合指教从1992年1月2日到2008年11月28日各个阶段的价格泡沫状况.实证表明,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价格泡沫就伴随左右.而且阶段性的暴涨暴跌,极易催生泡沫.随着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股市急剧下跌,当前已经产生了负向的随机泡沫.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经验表明,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剧烈震荡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旦价格泡沫破灭,将给整体经济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经济衰退.近年来,我国房价虚高,股价大起大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本文运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上涨对股票价格上升有显著影响,而股票价格上涨对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影响较为微弱;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与股票价格的上升存在两季左右的间隔,且两者呈现出螺旋式变化的趋势.对此,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单飞 《经济与管理》2011,25(11):59-63
投机泡沫是导致泡沫经济并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而不断扩大的股市泡沫则预示着泡沫经济的到来。投机泡沫的度量方法包括股价指数的上涨时间、上涨速度和换手率、股票市场的相对成长性估值类方法和Q比率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经济环境不能全面地考虑。应构造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检验方法,运用相对估计指标对泡沫进行全面的度量,从而提高泡沫检验的准确度和对股票价值检验及预测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资产定价泡沫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具有技术进步和随机实质资本投资收益率的跨时迭代模型 ,从理论上分析了资产定价泡沫对经济的影响 ,同时对我国转轨时期经济的动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转轨时期经济正从动态无效向动态有效转化 ,在实质资本收益率确定的情况下 ,适当的资产定价泡沫 (如果存在的话 )对我国经济有益 ,会增加人均消费 ,加快我国经济向动态有效转化 ,使资源配置达到Pareto最优 ;在实质资本收益率随机的情况下 ,资产定价泡沫对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其效果依赖于个人对未来投资实质资本收益率的预期 ,因而加强投资者对未来实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持乐观态度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股票市场泡沫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从股票市场泡沫的定义入手,接着提出股票市场泡沫形成的原因,随后分析股票市场泡沫对于资本市场存在的危害以及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最后针对股票市场泡沫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预防股票市场泡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Existing studies on bubbles have been mainly concerned with investigating the stationarity properties of stock prices and market fundamentals. We develop a new method of testing for bubbles that relates the bubble component of stock prices to the probability of burst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There were several eruptions and subsequent collapses of seeming bubbl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1987 (Black Monday), 2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boom) and 2007 (housing market boom). Using US monthly data for the S&P 500 and NASDAQ series, we have found that the S&P 500 series contained an explosive bubble only during the boom of the housing market that occurred before the 2007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NASDAQ market contained an explosive bubble during the surge of stock prices peaking in 1987 and 2007, although our stationarity tests fail to detect the bubbles. No bubble was found in both the S&P and NASDAQ series during the 2000 IT boom. Our evidence corroborates the criticism that the traditiona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may not be able to detect some important class of bubble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 bubble date-stamping mechanism using the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finance method. The key steps of the bubble date-stamping mechanism a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mulated financial market, the compu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and the thresholds of the Price Band in the simulated financial market.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the mechanism to identify the bubbles of sample stocks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from April 2003 to December 2019.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bubbles a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2006–2008, 2009–2012 and 2014–2018,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we analyse the bubble strength and the price fluctuation during the above three periods. In addition to the bubble date-stamping mechanism, the paper also studies the factors that drive the bubbles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9.
He  Qing  Qian  Zongxin  Fei  Zhe  Chong  Terence Tai-Leung 《Empirical Economics》2019,56(2):735-754

In this paper, a duration dependence test for speculative bubbles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is developed. It is found that bubbles in the aggregate stock price existed before the split share reform. After the reform, we observe the phenomenon of bubble migration across industries. In particular, bubbles migrate from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o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Moreover, we find that monetary policy us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bubble size before the reform but the impact diminished after the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