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科学构建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大力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以“意识”为导向,以“团结”为核心,加强民族心理和“五个认同”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把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从民族文化自我认同走向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蔡启芬  陆然 《魅力中国》2014,(9):246-248
旅游发展离不开导游人员的参与,导游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的纽带,旅游者通过导游来了解旅游地,导游通过自己的服务引导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根据文化构成的形式和特征因子,民族文化主要分为“外显型”文化和“内隐型”文化。其中“外显型”文化主要包括: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语言以及民族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艺术等,这也正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利用的重点部分。本文基于导游的视角来研究贵州省西线旅游中民族文化展示的现状,分析展示的不足,提出通过导游人员、民族地区居民和新型农家乐几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深层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活化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留住这些非遗项目,就是留住我们民族传统的“根”,文化的“魂”要保护好非遗项目,前提是保护好那些非遗传承人,他们才是大地文化的制造者、承载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不再是“落后”、“迷信”、“原始”“蒙昧”的象征,而是被看成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许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经过策划和包装成为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很高的旅游产品。古占村民族风俗习惯的挖掘和开发,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山子瑶的民俗风情特色,使世人进一步了解瑶族文化生活,而且为其他有意开发民族旅游业的村寨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5.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善”文化贯穿古今而不衰,它渗入在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化在每个民族成员的血液之中,成为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我们常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像五十六朵花一样开放在祖国的大地上,璀璨艳丽、斑斓多彩。在这种异彩缤纷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道”、“善”的精神追求,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华各民族共同生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罗霞 《魅力中国》2014,(9):95-95
作为要与国际接轨形成中国风的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中国风的设计才能真正走上“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赵磊 《中国经贸》2011,(24):85-86
一、企业文化的演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柴阳 《魅力中国》2011,(7):272-273
在我国大多人口较少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人口规模如此小的一个族群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得以维持下来,必定具有其特别的价值。因此,本文以锡伯族文化为例,研究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状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小军 《中国西部》2006,(10):74-87
民族大迁徒是贵州山地上最为恢宏的仪式。对于许多贵州山地民族而言,他们现在安身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的祖居地。因为祖先的迁徒,才使得他们与贵州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对于后世子孙而言,“祖源地”才是他们文化的根基,是“历史记忆”和“文化想象”的凭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的民族政策。其特征是“4M原则”、“CMIO”模式和“新加坡人”概念,以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族际和睦,各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征的同时确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我们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