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民福利、农村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影响。本文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为需求表达机制、筹资机制以及决策机制,阐述了各个机制的现状,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内嵌于社区内生秩序的复杂体系。小农经济形势下,社区"场域"的"熟人社会"特性催生出精英群体引领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结构互动"的生成逻辑与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模式,在组织层面上决定了村社需作为"国家"与"社区"的介质承载起社区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当前村社公共产品供给最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借助国家资源来激活村社内部的组织力量,通过强有力村社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农户的"组织化",从而在"统"的层面上确保村社基本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严重短缺和失衡的状况,影响了农村社会公平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供给体制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永 《理论观察》2008,(2):75-76
农业税取消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普遍的供给困境。针对免税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与农村公共资金短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式单一,效率低下;长期行政体制与缺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应建立均等化城乡统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变筹集制度,实行决策机制和选择机制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快慢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即在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政府和市场要多渠道投入,应用财政补贴机制、利用利益诱导机制和农税减免机制等,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部分社区商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应当纳入社会公共政策的范畴。研究发现,我国社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存在"供给不足、需之未有"、"业态单一、配之不齐"、"规模低效、供之扰民"、"城乡分离、享之不均"等问题,而城乡统筹发展对社区商业的业态配置、空间供给和管理模式又提出新要求。为此,从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公平的视角看,新形势下我国应当更加关注保障性社区商业服务的体制机制保障,采取分区分类指导的方式,推进社区商业服务走向公平与高效。  相似文献   

7.
王晓琳 《山东经济》2008,24(3):40-44
对于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观点。由于公共产品都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主要应由政府来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力量就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在那些具有一定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市场力量的介入就非常必要。我国政府自身供给公共产品未能很好地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在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中也没有做好一个“服务者”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应不断完善在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蒂布特的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及其实现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社区分层化问题,该理论核心思想是,只要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有可能使公共产品供给与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相一致。该理论对我国的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和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具有解释力,对现状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沁源 《黑河学刊》2006,(6):129-131
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及地区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城市偏好的价值取向;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使得农民很少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部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缺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它主体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晓亮 《改革与战略》2011,27(12):95-98
文章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视角,梳理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若干基本问题,解析了农村公共产品这一概念范畴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然后以经济学局部均衡理论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分析框架,考察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条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传达机制和识别机制、科学确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定价原则、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协调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韧  翟军亮 《理论观察》2011,(5):101-103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进程中出现了民主与效率价值取向的整合趋势。涵盖供给主体、供给方式、提供方式、筹资方式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体系,近期看主要是一个涉及领域开放等内容的制度变革问题,长远看还是一个涉及多元供给主体平等合作和权力分享的治理问题。民主与效率整合视阈中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问题的深入探讨,需要以创新需求表达机制、供给决策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为重点的配套保障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准公共产品的需求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相比却是非常滞后,存在着主体单一、机制不全、财政投入所占比例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应积极探讨完善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3.
韦小鸿  马倩美 《特区经济》2007,226(11):148-149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农民福利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率,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公共产品长效筹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效供给,前提是解决筹资问题。文章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长效筹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在农村公共产品筹资过程中,主体区分和机制构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同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筹措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中心筹资模式,即通过政府(财政)筹资、市场筹资和其它方式筹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概述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内涵;阐述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剖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方式单一;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健全;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提出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提供多元化的供给方式;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决策供给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一种单中心体制,它的特点主要是唯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制度外筹资机制,以及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这种体制降低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税费改革也影响到了公共产品供给。为此,我们必须将传统的单中心体制转变为多中心体制,以提高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7.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结构失调、效率低下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需要从资金筹措、决策机制、公共产品管理以及供给主体激励约束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  相似文献   

18.
谷继建  颜珂  高一文 《特区经济》2007,225(10):157-159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中由各个不同层级的城市点逐渐建够为一种阵矩,并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积淀着,现已凝结为一种社会心理结构、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逻辑,这种逻辑渐渐的转化为一种内生的社会秩序;中国掌握本地社会资源的"集权城市"决定了乡村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乡村则几乎成为公共产品供给的盲区,基于此,我们对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经济发展点阵规则是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内生逻辑。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既要有财政保障,又要有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融资机制来筹集资金,这两方面构成了农村公共产品长效供给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完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区域不均、供需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重庆市的发展步伐,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积极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环境,实行“差异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