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人们在处理某一特定经济关系时,一方拥有的信息多,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少。即合约(交易)关系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总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依据它所存在的时间与合约签署时间的不同,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信息不对称。在工程结算审计中,建设单位委托审计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审计,就存在各种情况的信息不对称。本文拟就建设单位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工程结算审计中趋利避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理性经济人市场博弈行为及影响为基本模型,结合审计服务这一商品必须以一定审计质量为基础这一特点,考虑审计市场中不同审计服务需求者不同的审计风险承担能力,把审计服务商品需求者根据风险承担能力细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层次,分析了在审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仅依靠市场本身的运作必然会造成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提出要用非市场力量主导实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  相似文献   

3.
董大宏 《审计月刊》2006,(12):32-33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义称为非对称信息理论、不完全信息理论。用以解释一般商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该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一书中提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第二,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是清楚的,由于各自所处的立场不同,导致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得信息的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对应收账款的形成及其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收账款双方在不同的信息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影响着应收账款及风险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IAASB发布最新国际审计准则(2015)的背景下,基于审计信息披露的视角对修订后准则的新增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通过对现行准则下审计过程中部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归纳总结,就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企业持续经营信息披露以及其他信息的最新修订,对新旧准则在以上三部分所提供的审计信息含量和信息有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对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从审计主体、审计过程和审计法制环境出发,进一步结合我国当前审计工作的特点,揭示修订后的准则对我国审计信息披露的启示,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审计关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的市场主体——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即审计理论中的审计关系人,三相互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据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原理,可以采取强化市场机制、落实承诺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完善监督体系等措施来有效约束信息优势方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一、中小企业营销的信用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1.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信息获取使用的双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地位或角度,造成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或者双方的信息量一致,但由于认识的不同,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差异。信息不对称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一般情况下,信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审计制度安排中,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一直保持着监督与被监督的基本关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关系的健康发展因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和日益突出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政府审计占有对方信息不足(国有企业隐匿财务信息),监督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占有对方信息充分(政府审计赖以作用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具有公开性、相对稳定性)。为此,对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成因分析、治理对策研究极有必要。 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委托──代理制是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成因。由于委托──代理制…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对审计风险及法律责任的形成过程分析1、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的产生当审计这一行业并不存在时,投资者与股份公司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根据阿克洛夫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将会因为不具备完全信息而对其所投资的股份公司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当没有第三方  相似文献   

10.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不仅是对注册会计师的重要品行要求,也是独立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没有审计独立性, 独立审计就将失去其权威性和社会价值。尽管注册会计师是受托执行业务,并向委托单位收取审计费用,但其所承担的却是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即向社会有关各方鉴定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是否值得信息。注册会计师所扮演的 角色在于合理地确信财务报表对任何团体均属公允,不偏袒某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的利益。“服务社会公众的责任”是 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首要特征。注册会计师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真应…  相似文献   

11.
以2004—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并购双方共享审计师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并购双方共享审计师能显著提高并购方及目标方的并购绩效;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大的跨行业、跨地域并购事件,共享审计对并购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共享审计可以显著降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导致较低的并购溢价。  相似文献   

12.
分析师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能有效缓解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注册会计师在估算审计收费时,是否使用了分析师所提供的信息呢?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视角,研究分析师预测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以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和离散度来衡量信息不对称,验证了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被审计公司的审计风险时,是如何参考分析师预测来估算审计收费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审计收费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预测离散度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小型公司、上市时间较短的公司有着较高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分析师预测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类公司中较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自然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股东和审计人员、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的分析表明,建立和完善审计风险的管理体制,完善审计市场结构、公司与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引入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改善审计业务市场的交易效率和效益,降低社会性的审计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审计信息与政府审计信息披露(一)审计信息审计与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信息理论者认为审计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因为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财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即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其中,审计的结果就是一种审计信息。什么是审计信息呢?一些学者给出了若干审计信息的定义,如陈建明在其所著《独立审计规范论》中将审计信息理解为审计报告  相似文献   

15.
一、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合谋的根源由于缺乏专业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人员,造成了工程造价的构成、管理与控制信息不对称,因此,独立于业主和承包商之外的造价咨询中介机构被引入。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业务中利益相关三方是注册造价工程师(与其所在的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合为一方)、审计业务委托人(业主)和被审计单位(承包商)。按照审计业务约定注册造价工程师的审计业务是根据审计业务委托人的要求,对委托人负责,并向委托人收取审计费用。  相似文献   

16.
一、审计信息的作用 (一)节约审计成本。主要体现在效率及时间上,审计信息一种是不公开的,即内部信息;另一种是可公开的,即对外发布的信息。内部信息是共享审计资源的有效形式,巧妙地使用内部审计信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审计全覆盖实施的背景,以地方审计机关为研究对象,探究地方审计机关不同维度覆盖率对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审计单位覆盖率和审计内容覆盖率,经济责任审计覆盖率对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在国家审计机关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地区更显著。除了直接纠偏外,国家审计覆盖率主要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和政企关系而影响国有企业治理效率,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一是国家审计覆盖率的提升通过缓解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地方国有企业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了国有企业治理效率;二是国家审计覆盖率的提升通过强化权力监控降低了政府不当干预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一、不对称信息的概念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交易双方都掌握了充分的信息。但这种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交易双方对对方的情况和信息了解得并不十分清楚,有时这一方掌握的信息会多一些。而有时另一方掌握的信息会多一些,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不对称。所谓不对称信息,简单地说就是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而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做信息对称分布的有关某毡事件的知识和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条件 1.必须拥有良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银行外部、内部不同层面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从多方面搜集有关审计对象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分析和评价的风险因素也是不正确的,整个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建立良好的计算机信息平台是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李烨 《审计与理财》2006,(11):19-20
今年,国家提出了商业贿赂这个概念,审计部门要把查处商业贿赂作为审计重要工作来抓。实际上,自从国家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对于商业贿赂的审计从未间断过,只是没有目前这样明确和专注,其答案体现在审计每年向有关部门移交的大量案件中。与此同时,审计实践证明对于商业贿赂的查处是国家审计最大的难点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账外暗中”的贿赂方式,审计收集证据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取证成为审计最难的壁垒;二是受贿人员处于某一项权力的核心地位,具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和信息通道,对审计的一举一动可能了如指掌,被怀疑对象随时都会做出应对措施;三是商业贿赂双方的利益集团化和利益部门化,利益均沾的潜规则难以打破,按照“权力与贡献”大小分享各自“所得成果”容易形成攻守同盟,他们会共同应对审计;四是因其普遍、广泛和长期存在,已开始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被认可和趋同,商业贿赂已经走近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