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伟 《致富之友》2011,(5):84-85
第10章的媒体艺术讨论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章节字数最长、论述方式颇为特别的一章。媒体艺术严格来说无法被归纳进艺术史讨论的范畴里,媒体艺术在"艺术史作为官方以时间顺序记述的意义发生史"中"根本没有一席之地",这是由于媒体艺术的"作品结构具有艰涩的纪录性,这给艺术史的工作方式带来了障碍,也质疑了这种传统工作方式的逻辑。"但是,讨论媒体艺术的必要性仍不仅在于它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作品主要的呈现方式之一,媒体艺术独特的时间性特征对于艺术史中有关图像、象征和主体的理论阐述进行了颠覆,因此尽管贝尔廷的论述看来似乎不同于以往各章节紧抓  相似文献   

2.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2、今日艺术中的艺术史:告别与相遇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人们关于艺术终结与艺术史终结的谈论已经足够多,虽然说这两大议题的提倡者并非相同的人,而且它们也并不处于同一种关系域中。"艺术的终结"常常被用作呼唤新艺术诞生的标语,而认为"艺术史的终结"已然到来的  相似文献   

3.
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十章《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中以录像艺术为例来讨论艺术史的思维方式所面临的新挑战。录像艺术作为一种考察、记录并思考时间概念的媒体,本身是通过呈现时间而存在的,并在对技术的依赖之中面临迅速过时的危机。而录像艺术的创作本身恰恰提供了一种独立于我们所熟知的时间经验以外的私密的和主观性的时间构造。录像艺术家掌握了时间的主动性,他/她可以  相似文献   

4.
无名画会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画会活动中,星星和无名是最具争议然而也最具历史意义的画会群体。而这两个画会也有着不同的艺术理念和截然不同的命运。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路上大概属无名走得最远,而在艺术干预政治的旗帜下,星星则走得最远、最激烈,从而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影响深远。所以,比较这两个画会的活动对于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史,特别是文革刚结束时的艺术现象,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的第九章《艺术对抗艺术史——以大众文化为镜》中,汉斯·贝尔廷描述了二战之后经典现代主义艺术史模式所面临的新挑战,他写道,"艺术的意义开始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形成。这其中蕴含着对抗艺术史的能量。"一些艺术家选择从大众文化和  相似文献   

6.
本期杂志的"策展问题"所涉及到的关于展览的论述也适用于对于艺术史的讨论,我们几乎只需要把"展览"替换为"艺术史"即可。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艺术史总是试图在过往的时间段中梳理艺术进程的某种规律性以获得理解和预测艺术发展的线索,并因此具有了某种参照和权威的意义,但汉斯·贝尔廷在其著作《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二部分第三章中对于已有艺术史模式的追溯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艺术史只不过是种种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  相似文献   

7.
有关艺术史的讨论在当代艺术美术馆的语境中也具有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当代艺术美术馆展示的不仅仅是当下的艺术,它一再地向人们灌输我们在艺术史中获得的观念。今天,这种方式恰恰受到了质疑,以当代艺术为对象展示艺术史是否合理和适合当下状况值得重新讨论。今天通行的艺术观念与以往相比大为不同,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美术馆中毫不费力得到展示的艺术史观念是否还具有统一一切的能力。当作品无法证明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和艺术本身的状态时,仅仅展示作品是不够的。我们仍然固系于一种越来越难以理解的艺术之意义上,只能在这种艺术迄今为止的历史中辨识它,无论人们怎样对历史进行想象。有关艺术家和艺术行家如何认识自身的讨论在美术馆中进行,而作为机构的美术馆本身今天也陷入到意见之争中。公众给予美术馆压力,要求在美术馆中看到书籍中无法解释的一切,这样说来,  相似文献   

8.
艺术史通过图景和框架的比喻被解释成为身份的场域,这一比喻也适用于理解这一话题在当下的所谓"全球艺术"中凸显出的种种问题。所谓的全球艺术(Die Weltkunst)原本与此框架并不契合,原因在于这个框架是为了某一特定文化、而非所有文化类型发明。这种文化类型的特点是拥有一个共通的历史。但对于在某一或  相似文献   

9.
卢迎华 《致富之友》2011,(12):88-89
汉斯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二部第1 5章在德语版中的题目为《艺术批评与先锋艺术》,而在后来修订的英文版中的标题为《艺术的作品或艺术的历史》,我们在此刊登的是德语版本的翻译。比较读来,后者拓展了讨论的对象,把对艺术批评和先锋艺术的讨论延伸至对于艺术史和创作的讨论。两篇的共同之处描述了艺术历史如何自我演变,尝试去捕捉艺术当中的变化和思考,而创作本身又总是在不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十章《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的第二部分中,汉斯贝尔廷继续以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和加里希尔(Gary Hill)的作品为例讨论艺术家如何运用媒介,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比尔维奥拉的录像技术在其作品之中为观众建构了一个自我感知的空间。"‘人’既不存在于有关诞生的影像中,也不存在于有关死亡的影像中,而是存在于站在这些影像前、感同身受的观众身上。观众在这里成为一个‘类型’人,因为作品取消了任何历史情境和与时间相关联的个人史,是意识构造了他的存在,他在意识中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