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分析比较《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等著作,梳理“看不见的手”在经济、道德、政治方面不同的作用;再就经济社会现象分析“看不见的手”的双刃剑作用;最后通过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提出市场与政府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论在界定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时,往往只强调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认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强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失灵。但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涨”和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衰退,说明政府的干预也不是万能的,于是人们求助的目光又转而投向了市场。好像“市场”与“政府”这两股力量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部动力。但现实中有些领域,市场的力量无能为力,政府管理又难以奏效,存在市场与政府双失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早期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市场自由竞争至上,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只是“守夜人”和“夜警”,结果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只能国家出面干预经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奉行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又出现“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这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主权独立和对内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等,这是政治职能。另一方面是管理经济运行、组织经济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即经济职能。 亚当·斯密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贵卖贱买”所反映出的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整个经济的运行。同时他认为市场是完全自主的,由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价格。由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高的生产者转移。这样,就实现资源在产业间和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应着眼于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市场主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价格杠杆对市场的调控并不能直接导致市场公平、良俗的形成。只有在法制的引导和规范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会指挥经济奏出优美、和谐的乐章。否则,这只手是一只乱舞的魔手,会把我们的经济引入歧途。 目前,我国信用确实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整肃市场,整顿经济秩序,构建公平和信用,必须政府行为强势介入。但这种介入必须建立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是对市场的疏导而不是无端的围堵。 构建中国信用,笔者认为政府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要  相似文献   

6.
《广东经济》2013,(12):3-3
自从有了市场经济,关于“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骨架,从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到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都承认市场是一只无形之手.政府是一只有形之手。它们互相博弈,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在欧洲工业革命肇始,亚当·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把政府角色比如为“守夜人”,反对政府指手画脚干涉市场活动,主张市场的事情市场来解决。这一理论为当时推翻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构筑了最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席卷整个世界,“市场失灵”,美国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和最大受害者。危机也宣示了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盛行。凯恩思主张加强政府之手的干预力度,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如同一片树叶的两面,共同支撑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不幸的是,实践证明,它们都不能规避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王斌 《经济论坛》2005,(14):8-9
自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在他1776年出版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的著名经济观察结果以来“,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根基,人们只要谈到市场、价格、社会福利等经济问题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提到“看不见的手”。何谓“看不见的手”,斯密认为“: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看不见的手”一词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般认为它指不受外力干扰的价格机制或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一词最先由杰·斯·伯林纳于1957年提出,1966年又由伊·纽伯格把它作为论文标题的一部分,以后就流行起来。“看得见的手”具有与“看不见的手”的对称含义,指政府干预、宏观管理或计划管理。因此,“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分析意味着计划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分析。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即西方国家中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学者分为三个学派:一是作为主流的新古典学派,一是结构学派,另一是激进学派。结构学派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失衡状态,即某些市场存在着过度供给,某些市场又存在着过度需求,这种失衡是  相似文献   

9.
东北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其中的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已经使行政区经济变成阻隔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看不见的墙”,这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等则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的。所以,东北要振兴,就必须转变观念,处理好政府这面“看不见的墙”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对整个东北区域发展做总体的市场性规划,建立经常性制度性对话和协调机制,打破现行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权力结构体系,给予市场各种权力发挥的空间,从而创造出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制度和体制。  相似文献   

10.
信用机制生产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宝江 《经济师》2004,(3):262-263
经济发展、变迁、组解、整合过程中 ,有一种朴素的社会机制在控制着 ,即英国希克斯称之为的“习俗经济”。当社会进入到文明程度高级阶段时 ,“习俗经济”所起作用相对减小 ,需要超越政府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代替“习俗经济”即经济主体之间建立规范、标准、制度化、一贯性的信用机制 ,它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与经济发展规模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1.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是经济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和运行选择的难题。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各国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伸展的很是充分,于是两者之争又起。这一争论同时影响着危机后金融监管立法的思想基础及价值取向。本文通过梳理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力求为我国金融监管立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探讨了西方规制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所经历的从“看不见的手”、“扶持之手”到“掠夺之手”的三个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股票市场规制为例探讨了这些理论对于转轨时期中国规制型政府构建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钟贤巍  辛本禄 《经济纵横》2004,(5):33-35,15
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严重影响了东北整体和长远的发展。政府经济行为的特点构成了东北的行政区经济属性。东北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和不断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东北振兴的过程应是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宏观上,要对整个东北区域发展做总体的市场性规划,三省及相关市区之间建立经常性制度性对话和协调机制;微观上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弱化和退出“经济主体”的角色,资源配置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各流派共同面对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关乎政策边界与尺度的重要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我们以实践为基础从多视角重新梳理与思考"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这些视角包括:中国发展经验、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市场有效性、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和以人为本理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经济》2015,(2):33
辽宁社科院研究人员梁启东认为,东北曾是全球苏联式经济的典范,很多人至今仍不理解或不相信市场的作用。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祝福恩说,有人认为从辽宁往北走,越走越"黑",指的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政府之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无用的手。所谓"黑",也包括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仍然过剩。东北三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后,  相似文献   

16.
辜胜阻 《商周刊》2013,(24):25-25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配合。充分尊重市场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我国国有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综合思考,从理论上得出了政企分开与明晰产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了许多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配套改革,充分强调我们的改革不能完全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必须既要发挥政府的经济调节功能,即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利用国有资产的优势,补充协调整个经济的发展,即发挥政府另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只有两只手一起抓,中国的经济才能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的逻辑     
赵建 《商周刊》2013,(24):29-29
如果未来十年,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能握在一起,中央和地方在“松紧”之间找到平衡,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能够在“民进国退”中实现合作共赢,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的冲突在新型城镇化中得到释放,那么中国的社会经济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纪元。  相似文献   

19.
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培兆 《经济学家》2006,23(2):5-10
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单一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或单一的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而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并用互动的市场经济。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现在能见度也大为提高,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当放弃把供给管理属市场、需求管理属国家的这种已不合时宜的形而上学的理念,同时注重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在双重管理中发挥市场和国家和双重作用。中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派理论只能采用同一态度:批判与借鉴,没有必要有倾向性的热一派冷一派,以免让人误以为中国是要崇尚那派而增加盲目性。  相似文献   

20.
剖析新自由主义及其实施的后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上的新自由主义 ,积极推行一整套经济政策 ,并提出“五个更少”的要求 :更少的政府支出 ,更少的税收 ,更少的财政赤字 ,更少的货币扩张 ,更少的政府干预。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 ,是新自由主义的积极实践者 ,其实践的结果是“富人和处于奴隶状态的穷人之间的两极分化”。对新自由主义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谨防陷入“市场万能论”和“市场神化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