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孙磊  谭波 《商业时代》2015,(6):30-32
本文沿着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对主流贸易理论中解释贸易摩擦成因的重商主义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特定要素与S-S定理、国际贸易扭曲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GBS理论、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及经济再平衡调整与贸易摩擦八部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每种理论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局限性的分析,明确了关于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析的完整体系。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分析与回顾为我国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8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使得中美的贸易关系开始恶化。此外,在各种针对我国对美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之后,中美的贸易摩擦持续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清楚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对策,以此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经济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不断延伸,我国开始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切实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和相关产业、国内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外贸易量不断扩大,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危机。目前,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贸易摩擦的频发是一个阻碍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因此,了解贸易摩擦,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频繁的贸易摩擦影响了我国正常的贸易环境,对我国的贸易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我国要采取措施,缓解或化解贸易摩擦,维护我国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6.
加快调整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获得多边合作贸易利益的同时,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这一点在近几个月的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若将视野扩大,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相似文献   

7.
贸易摩擦多发下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产品竞争力不断上升、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主要贸易伙伴更加关注和牵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问的局部冲突和矛盾将长期存在。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的各种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壁垒。从当前国内外的情况分析,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摩擦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良君 《商业科技》2013,(11):37-38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已经转变为美国的最大贸易逆差国。同时,近年来我国对美国输出小商品的逐渐增高,加上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和失业人群增加,从而导致中关两国的贸易纠纷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因此中关贸易摩擦已经上升为两国建交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中关贸易摩擦,贸易摩擦虽然有弊但同时也有积极因素,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将贸易摩擦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发挥贸易摩擦的积极影响,最后笔者又提出了规避贸易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美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自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在逐步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行业协会,引导广大企业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以利于在双方贸易摩擦中争取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外贸易量不断扩大,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危机。目前,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贸易摩擦的频发是一个阻碍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因此,了解贸易摩擦,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面临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逐步转变历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日益严峻的贸易环境和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同样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有正确深刻地透视我国面临贸易摩擦的现状特点以及根源,才能更加及时、冷静、准确地针对问题找出最佳解决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新形式特征,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面临贸易摩擦的根源,最后就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剖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贸易摩擦和对华贸易救济的现状,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救济的政治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我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成因,并着重分析了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碳关税政策、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壁垒、社会责任壁垒等各种贸易摩擦形式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闫峰 《商》2014,(43):108-108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自2005年汇率改革政策实施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一直不断上升,但是自2014年2月开始,人民币在持续数年升值以后突然连续贬值。人民币适度的贬值将有助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增加和国家汇率方面市场化改革,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国际贸易摩擦,降低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将从人民币汇率政策背景、汇率下跌原因以及由此给中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逐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以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特别是服装出口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和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对措施上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截至去年11月3日,去年已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有关人士指出,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异常严峻。本文首先以广东省为例,来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新动向。其次,分析了国际贸易摩擦主要的特点。同时,从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摩擦、争端解决机制;突出重点,继续抓好大案要案的应对;要讲究策略,不断改善应对方法;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利用西方国家的院外民主争取自身的贸易利益和产业、企业利益;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运用规则的水平等方面就如何应对我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机市场》2004,(12):4-4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最近指出,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发展,国外对中国商品采取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措施越来越多,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预期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商品将继续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7.
高芳 《价格月刊》2020,(3):83-87
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动向,围绕当前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进行研究。回顾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问题,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动向,分析中国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总体影响情况。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贸易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有关税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激增、配套制造业产业链受到牵连以及中美产业集群发展失衡等。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政府以及银行三方的角度,强调"政企银"打好组合拳,多向发力,共同协助中国企业顺利应对风险,帮助企业将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中美自建交以来贸易关系得以有效改善,其互为彼此关键的贸易伙伴关系,但中美贸易冲突时有发生,尤其是特朗普政府颁布了关税法,加征中美贸易关税,其产品主要为制造业产品,因此厘清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找出应对策略对我国制造企业可持续运营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了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制造厂商的冲击,并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了加强技术自主研发、提升产品竞争能力、拓展多元贸易市场等建议,以有效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制造厂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玲君 《致富时代》2011,(2):188-188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关贸易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该文先对我国的贸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原因。提出我国从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到外贸发展战略转变、从政府观念转变到企业协作,达到改善中关贸易状况和实现二者之间互利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常媛媛  姚爱科 《现代商业》2007,(27):243-243
近几年,持续的贸易顺差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激增的贸易盈余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了近期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