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 ,汉代国家开发河套采取如下措施 :一、设置郡县 ,建筑城池 ,为这一地区的开发建立居民点和开发中心 ;二、迁民屯垦 ,增加河套的劳动力 ;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屯田 ;四、妥善安置归附匈奴 ;五、兴修水利。从而确保了开发的成功。河套开发于西汉后期和东汉中期出现两次高潮 ,其间开发主体也在变化 ,在西汉 ,河套开发的主体是封建政府 ,至东汉 。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年,汉朝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强大的匈奴对抗。冒顿以武力统一了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融合了许多部族,其地域广阔,军事实力尤其强大。而汉朝则建国不久,国内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加上“白登之围”汉朝的失利,在这一形势下,汉高祖采纳臣下的建议,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汉定期遣送公主和亲,每年奉送大量的金、絮、缯、酒、米等珍贵物品给匈奴,以此来缓和匈奴的袭扰。文章就“白登之圉”中冒顿为何要放走刘邦及其他们签订的合约内容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仓慈、皇甫隆治理河西述评●杨伟段小强(兰州大学兰州,730000)战国以前的河西,是羌戎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到战国、秦汉时期,乌孙、塞种、月氏、匈奴等先后游牧于河西,成为这里的统治者。特别是匈奴民族,当时势力很大,《汉书匈奴传》载其拥有“控...  相似文献   

4.
吴欢 《中国西部》2006,(2):52-59
葡萄是世界上最早起源于中亚地区的古老果树之一。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因地理优势的缘故,率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5.
孙占鳌 《发展》2015,(2):62-64,69
酒泉古代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人口发展高峰。第一次是西汉中后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清代中期。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论证了酒泉人口三次发展高峰的形成及主要原因。一、西汉中后期酒泉人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酒泉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西汉统辖酒泉以后,当时境内居住的汉人、羌人、戎人、乌孙余部、月氏余部及零散匈奴残部,数量非常少,可  相似文献   

6.
安徽博览     
《安徽省情省力》2008,(1):45-46
宣城,初名爰陵,西汉时改名宛陵。东汉永和四年(139年),改丹阳郡为宣城郡(治所均在宛陵)。隋朝开皇九年(598年)改宛陵县为宣城县,隶属于由宣城郡新改的宣州。南宋时又改宣州为宁国府,直到清末。民国期间,设宣城为甲等县,领辖六个县。解放后,1950年曾设宣城行署,后撤销,宣城县隶属芜湖地区。1982年.国务院改芜湖地区为宣城地区.行署所在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  相似文献   

7.
【高168厘米宽48厘米长190厘米】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雕刻,现原件由陕西茂陵博物馆收藏。马踏匈奴作品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形态,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等雕刻技法,以一匹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寓意手法,来缅怀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的卓越功绩,昭示出  相似文献   

8.
龙人 《发展》1995,(11)
由于河西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和若干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开发,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即于公元前121年设武威、酒泉两郡。随后汉政府又于公元前111年再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移民庶边,厉行屯田,河西的规模开发由此开始。继而大将军窦融出镇河西,怀辑羌人,整饬军政,发展生产。在西汉末年纷飞战乱的环境中,为河西地区创造了一片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9.
湘西碉楼     
修筑碉楼的起因 湘西,古称”五溪”,地处黔楚咽喉,东控辰沅,西托云贵,少数民族聚居,战略地位重要。有史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总是对这一地区实行民族歧视、财富掠夺和武力统治。逼使湘西各族人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奋起反抗,屡次起义。翻开历史档案,据有关文献记载,从西汉末年到清朝中叶的前后1800年间,在湘西地区先后就爆发了150多次大大小小的民族起义,几平平均10年就有一次,其中,尤以苗族为盛。  相似文献   

10.
科技兴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经过对中国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北海市的比较研究发现,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主要还是企业的发展,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技术、人才和物流等要素。本文拟从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入手,就优化科技兴市机制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两京地区的汉墓壁画是在继承西汉中晚期之前各种丧葬绘画的基础上出现并发展的。由于两京地区在汉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这一地区在西汉中晚期已经成为了汉代墓室壁画创作的中心。之后历经整个汉代,这一地区的汉墓壁画在汉代墓室壁画的发展中都处于主导的地位,引领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一、安徽在中部崛起的优势分析1.安徽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省份之一安徽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迎接国际上的产业转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了,与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差距逐渐拉大。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多年的资本叠加投入,  相似文献   

13.
董芳 《辽宁经济》2005,(8):14-15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建国以来,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出于不同的战略需要,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不同的倾斜政策。对西部地区,先是侧重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后来又把其作为能源基地,而忽视了整体经济的发展,经过建国以来的多次战略调整,最终形成了今天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匈奴,这个曾经在蒙古高原上叱咤风云的民族,已离我们远去。 河西走廊,曾经是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的游牧地。2100年前,匈奴人跃马驰骋,称霸着这块长达2000余里的狭长地带。  相似文献   

15.
徐大江 《魅力中国》2014,(26):78-78
卫辉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商纣时期为京畿牧野地,战国时称汲邑。西汉高祖二年开始设汲县,西晋泰始二年设郡,隋、唐、宋三代均为州治,元代为路治,明清两代为卫辉府,为豫北三府之一,也是豫北卫河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又是豫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6.
王其英 《发展》2010,(2):74-75
汉朝居有武威及河西并设置郡县,不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打通了西域通道,使汉王朝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的外交政策得以实现,并使中国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增强;二是隔断了匈奴与今日青海境内的西羌的联络,减少了西边的外患;三是汉王朝占有这些地区之后,大量移民,兴建军民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越来越受到包括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旅游学等学界的关注,学者们纷纷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对民族地区旅游进行了研究。1987年至2007年间的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经过从单一向多元发展轨迹,创新了研究范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杨军 《东北之窗》2010,(3):76-77
西周末年,原居住在蒙古草原的貊系民族曾向东北迁徙,并与居住在东北东部地区的夷人的一支秽人杂居,最终使东北在胡、夷两系之外形成一个新的族系——秽貊族系。可能是在西汉初年,来自大兴安岭的夫余人进入松嫩平原,并征服当地的土著秽貊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汉代东北最重要的属国,夫余国。  相似文献   

19.
令亚斌 《发展》2002,(10):56-57
加入WTO,对我国的资源开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西部是我国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直是西部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西部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在经过几十年资源开发以后,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开发多,积累少,缺乏发展后劲。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企业和城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发展资金少的困难。大量开发的资源被计划调拨至全国各地,这些企业和地区并没有由此形成比较健全的经济良性运行体系,经济基础十分脆弱,计划经济的后遗症比较严重,资源枯竭地区的企业和城市由于缺…  相似文献   

20.
西汉王朝为解决边境之患,曾送出了数位公主和亲匈奴及乌孙(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河流域一带).其中,第一位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的事迹虽长久以来鲜为人知,但其贡献是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促进了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为打通丝绸之路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