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9年建立以来,有效地改善了大批城市贫困家庭和居民的生活条件,对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低保制度的初衷是:对生活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居民给予暂时性的最低生活保障福利,期待保障对象在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尽快摆脱生活困难的状况,不再接受政府救助。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福利依赖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因此,探析城市低保福利依赖的原因对于减轻国家和地方财政压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河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最优规模,并针对河南省各地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测算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最优规模相比,河南省实际保障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水平与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规模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落后地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多、过度依赖救助等道德风险是可能的原因。进一步优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规模应采取加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道德风险预防机制、改变救助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时,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困难人口未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特别是大量无收入、生活困难的农村老人与儿童急需救助;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低保覆盖率要高于落后地区;三是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监督与回馈制度不健全.解决这三个问题,将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历史沿革的回顾,发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最低生活保障线、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三个标准不连接,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难以统计等问题。提出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落实与低保相配套的的救助政策,在保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确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相似文献   

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补贴的社会救助制度。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山东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就辽宁省营口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进行分析,试图探索符合营口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财政的视角分析近些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状况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结合财政体制的改革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且通过财政制度的安排尽可能地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稳定的资金供给机制,不仅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而且在以后的年度里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接.最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8.
对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比较发达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考察表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要有立法的保障;二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在法律法规中对保障的内容作出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三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四是筹资渠道要多样化,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一项惠及近九亿农民的最大民心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难题在于:如何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本文在参考国外学者测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探寻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测算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方法,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
从参与就业、工作时长、小时工资和月工资分析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错保家庭劳动力与非低保家庭劳动力之间在就业参与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错保家庭劳动力的月工资、月工作时长和小时工资都显著低于非低保家庭劳动力的水平,这体现出低保对错保家庭的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劳动力供给负向激励。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错保家庭劳动力和非低保家庭劳动力在月工资、小时工资上的差异主要由结构特征决定,个体特征效应的作用低于50%。基于此,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在救助目的、配套福利政策以及审核违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应对相应的就业激励政策进行研究,以促进低保家庭的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11.
重视社会保障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对于凝聚人心、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宗旨的内在要求。为了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求,既要建立和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必须贯彻为人民谋福利、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兼顾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为城市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目前却存在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低、退保率高的突出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供给与其制度需求之间的错位。要解决之,必须对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供给进行修正,使之满足农民工的制度需求。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保障,是对于以遭受不确定性与确定性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为常态的农民的社会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沿革,庞大农民群体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边缘,需要未满足且呈非均等化供给态势。运用社会权利与需要满足理论厘清建构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进行可行性分析,阐明保障每一位公民普遍享有“无差序”的社会权利与实现需要满足,提高生活质量,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应然诉求。  相似文献   

14.
政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担负着财政责任、组织责任、监管责任以及制度保障责任.建立常州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把社会保险型模式作为主要选择.鉴于常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应对原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新的合理定位,在认识上由"低保障"向"富民手段"转变;在制度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中,政府责任重构的有效性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绩效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构建我国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防范与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遭遇到的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住房、失学、贫困、灾害和冤屈等社会风险,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模糊保障对象和忽视社会预防”的缺陷,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社会保障和理论制度体系。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动态预警、“防保结合”的基本原则,应当由“十大保障支柱”和“四大保障层次”所构成。一旦构建出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和谐,而且可以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走向成熟和定型,并为社会保障立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如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通过建立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北京市社会保障发展的相关评价数据。研究表明,北京市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与今后较长时期内,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坚持政府责任原则、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保障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和全民覆盖原则。  相似文献   

18.
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目标,而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必要条件,它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促进共享国民财富的基本制度安排。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按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在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问题都很突出,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家居养老和家居护理养老方式,以土地换保障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还必须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在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解决失业保险问题,保证中央立法、地方立法、部门规章与WTO规则一致,强化社会保障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