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遗产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古城作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拥有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与契机。但随着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发利用,丽江古城的发展模式与同属大研古镇重要构成部分的白沙古镇的发展模式差异愈来愈明显。文章旨在从丽江古城与白沙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现状及发展差异情况做出对比研究分析,针对两者的发展模式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见解。希望将丽江古城与白沙古镇二者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并将白沙古镇的原始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对丽江古城旅游经济模式发展的一个有益合理补充。立足于白沙古镇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使二者科学合理的互补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其真正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与要求,从而真正的造福丽江经济发展与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黑色旅游是一种情感性的旅游,强调大众对旅游客体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近年来,黑色旅游因其独特的吸引力而受到众多旅游者追捧,现已成为广义休闲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黑色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对黑色旅游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解析。同时,引入共生理论,并以四川灾区为案例对黑色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唤起人们对黑色旅游的关注,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黑色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期望对四川震后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5·12"大地震后,面对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全面恢复灾区旅游经济以及在灾区开展"黑色旅游"的呼声渐起.本文从"黑色旅游"的概念与四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类别归属和特点入手,围绕在四川开发地震遗迹类"黑色旅游"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5.
古镇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分析——以重庆偏岩古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不是古镇的唯一目的.旅游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都使古镇风貌发生改变,给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问题.本文从古镇旅游开发的特点说起,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做到发展与保护的和谐,最后以偏岩古镇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古镇旅游脱颖而出 ,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 ,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方向 ,对丰富旅游产品 ,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 ,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古镇 ,保护古镇 ,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 ,这一论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更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再走青木川     
石林 《经济改革》2013,(11):55-57
5年前,汶川大地震使陕南小镇青木川遭遇重创,本刊记者曾进入这座古镇,拍摄了当地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感人画面,却无暇研读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5年后,记者再次走进古镇,当那些美景、遗迹和传说一一扑面而来,才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劫后重生的感觉。青木川位于汉中市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和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  相似文献   

8.
古镇因其个性化的特质、与现代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因此古镇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加突出.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成绩显著,但数量众多的古镇在环境、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方面普遍化的同质化特征,使古镇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日趋紧迫.本文在客观分析周庄古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其目标客源市场的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具有典型古镇特质的柿林村为样本,通过分析该镇旅游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古镇(村)旅游经济开发与人文价值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古镇(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深度发展,应发挥云南优势,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开发.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提高云南旅游业持续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文化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型,并针对这九大类型提出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构建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四核心、十七个经典区域、三条文化古道游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1.
从地理学、旅游学的科学理论视角,提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综合开发构想。根据"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资源的禀赋、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所对应的国内旅游市场,认为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航空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催生了粤闽赣3省7市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时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亮点在于: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下第一次在北南千里地域沿客家人迁徙的路径,诠释客家文化"下山、涉水、入海"的传播与融合,为广大客属华侨华裔寻根问祖提供便捷的有益方式。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已在旅游资源集聚、对外交通便利和开发形式灵活等方面已具备一体化开发的基础,但一体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健康业现状、需求及“211”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健康业涵义和分类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旅游健康业及其发展的内涵,然后对我国12个城市的旅游健康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紧接着采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工具对美国、中国、广西的旅游业和健康业的发展关系进行计算,然后提出了旅游健康业发展的"211"发展模式,即旅游业的健康化和健康业的旅游化、企业内部的阿米巴经营管理及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丰生 《经济地理》2005,25(4):577-580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分析,从价值哲学出发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指其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效益的货币衡量,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将其划分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并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增值性和潜在价值不易衡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于旅游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建立了西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针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三大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群众目标,采用模式搜索算法对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获得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不同发展战略下的求解结果。依据求解结果,提出了对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过程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方幼君  程玉申  周敏 《经济地理》2007,27(6):1034-1036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现已在全国实施.从现有基础出发,利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可以较方便地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等级评定.实际运用该法对杭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为杭州市各区块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排序提供了实在、可信的依据,完善了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定性认识,并提出了区域旅游资源条件评价的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17.
武汉新区是武汉市正在建设培育的市级旅游中心,该区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等级较高,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分析武汉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提出新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整合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马晓龙  杨新军 《经济地理》2003,23(5):713-716,720
高级别旅游地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依赖型资源,其研究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分析,发现其与区域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方法,选取能够代表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有关指标,对4A级旅游区(点)和其数量关系研究,得出4A级旅游区(点)的数量与区域旅游产业规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我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但也面临巨大压力。最后对我国4A级景区的发展提出初步建议,认为应通过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积极开拓娱乐旅游、度假旅游等新产品类型,分流游客,逐步改变我国旅游产业的高级别资源依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丕斌  王霞  周喜君 《技术经济》2013,32(1):14-18,84
基于文献回顾构建了旅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创新资源投入要素、创新驱动要素和创新障碍要素是影响旅游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宏观环境的构建比微观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在创新驱动方面,旅游企业自我改善的动力比外力影响更重要;在创新障碍方面,我国旅游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缺乏投入能力、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关注度低等影响了我国旅游服务创新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