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要把握好企业改制与稳定的关系 企业是人,与企业经过“脱胎换骨、轻装上阵”的转换一样,员工在“企业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中,承担了利益上的巨大“牺牲”,对这些同志的去留,理应采取“有情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四两拨千斤     
大企业如果想推广产品,大抵会投人大量资金砸广告,但中小企业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只能“四两拨千斤”了。每个企业的特点不一样,所用的“四两”也不一样。但只要企业有其强项,就可以用这个强项撬动大市场。  相似文献   

3.
蔡丰 《中外管理》2014,(1):100-102
通常意义上,“大企业病”是大企业才患得上的。不过我们看到,如今中国的“大企业病”正在从真正的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扩散。虽然它们开始着手“治疗”,但是生病容易治病难。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容易患上“大企业病”。从企业来讲,每个部门“强大”了,但部门间的“壁垒”也“强大”了,导致企业内部沟通成本不断上升,运营效率不断下降。受累于沟通不畅、协调很难的“隐性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大企业病”。这种状态,与企业追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祛除这一“亚健康”状态。乃是我们面临的需要着力要解决的首要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在企业界有一句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话,就是“做大做强”或是“做强做大”企业。一般人并不注意大与强、强与大前后的排列.总之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或是做强做大.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每个企业家的愿望,甚至是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张守纪 《公司》2002,(1):21-22
国外的管理专家在对一企业的成败、沉浮进行研究之后,将一些大型企业中机构臃肿、沟通困难、信息失灵、官僚主义盛行等现象总结为“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出现,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削弱了企业的应变能力,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曾经名噪一时的巨人集团、三株集团都可以算作是“大企业病”的牺牲品。大企业病的症状机构庞大是大企业病的第一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名目繁多的科室“叠床架屋”、总公司机构庞大。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受政府机构的影响,强调的是上下对口,有事就得设机构。于是,除了生产…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势”篇有这样一句话:“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意思是说善于作战者,往往充分利用形势以及形势的变化。其实企业的经营也一样,尤其是企业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一种“势”,一种与正常状态不一样的“势”的改变和出现。所以,如何发现“势”的转变,把握“势”态的发展,运用“势”的契机,和借“势”造“势”,从而为我所用,是成功地进行危机营销,度过危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所谓大企业病,主要症状就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和组织机构的膨胀,企业内部潜伏着被各种疾病侵蚀的种种危机,诱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大企业病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长期存在于正常经济发展状态下的发达国家的典型大企业病;一种是亚型大企业病。典型大企业病的主要症状———典型大企业病的特点之一:企业在不知不觉中患病,并诱发其它病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丧失活力,甚至有可能破产;特点之二:由于治疗这种慢性综合病非常困难,因而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特点之…  相似文献   

9.
陈凯 《公司》2000,(10):28-29
乡镇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规模大多有了相当大的扩张。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乡镇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层次、适应世界经济潮流,实有后劲乏力之忧。企业老总、理论界人士大有此感。笔者认为,乡镇企业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消除这种困惑。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一个企业充满向心力、整合力、凝聚力,保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促进企业健康前进。 乡镇企业过去的大发展主要靠的是“物”的作用,“人”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利挖掘。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它以人为中心,以软性管理的方式营造奋发上进、协调和谐的企业氛围,能有效激发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十年三级跳     
杨萌 《中国物业管理》2006,(11):I0001-I0002
当前,在物业管理行业,在人们苦苦思索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怎样做大做强”的问题时,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一级资质的大企业。其实,我们要关注已经成长的企业,但更应该关注那些成长中的企业。北京金瑞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三级物业管理企业,以十年之力,从小做大,由弱而强,创业团队由6人发展为200多人,收入突破数千万元一为我们演绎了一场物业管理企业做强做大的“三级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曾庆学 《人力资源》2007,(2S):24-27
能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员工,我们要提上来,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员工,我们要降下去;符合“企业人”标准的员工,我们要留下来,不符合“企业人”标准、影响企业文化的员工,我们要“请”出去。 尊敬的员工,你可以影响企业的短期生存,但你千万不要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你可以影响企业的阶段发展。但你绝对不能影响企业的文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各个企业采用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核心价值。对企业而言,“以人为本”中的“人”既要包括内部的人,即企业自身的员工,又要包括企业外面的人,也就是广大的消费者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换言之,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依靠自身的员工,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也要重视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企业的发展所应该承担的对于人类和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中的人与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人解释为“主体”,有人解释为“本体”,还有人解释为“本质”。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应该理解为“根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还是要紧紧围绕“效率和效益”,在把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倡导廉洁从业是企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近些年,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出现了“工程上马,干部下马”,“高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核电企业也一样,因为其项目投资大、采购周期长的特点极易滋生腐败,因此在核电能源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积极探索和践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传承核电“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核安全文化之灵魂,在反腐倡廉体系建设方面获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王勇从枣矿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岗位上调任龙口矿业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仅几个月的时间,他倡导和提出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已经让龙矿人如清风扑面一样,体会了管理给龙矿带来的效应。他提出,要全面经营企业,要做好人、做好事,要人人都有效益观念,要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人人当家理财、人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活力,不能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16.
墨子曾经说过:“国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说的是一个国家不选用贤士,则国家必然灭亡。企业,一定要选对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可企业用人时是先选用有才能的人,还是先选用有德行的人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走进世贸组织的大门。今天,在管理经营的脑海里,涌动得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机遇”、“挑战”、“联合”“重组”一类。成千上万的人在思索,自己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发展?柳继泽也是一样。还在1998年当上芙蓉区城建开发公司总经理时,他就常常在想:作为一个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加快发展,不断壮大。现在,新的冲击已经来临,更加得奋发图强,有“航母”才能迎击大的风浪。  相似文献   

18.
大企业病是“大”的专利吗?大企业病有三个症状第一,信息传输通道不通畅,主要原因是管理层次太多。第二,左右信息不互通,原因是各自为政.形成一堵墙。第三,见领导难,主要原因是领导忙不过来。综合起来一句话,大企业病就是本应该畅通的信息通道发生了阻塞,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就像马路上堵车,大家的感觉过程通常是从开始着急,到抱怨,再到无奈的适应,到最后习以为常。一旦企业员工对大企业病习以为常,企业也就岌岌可危了。  相似文献   

19.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价值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主要地位。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并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资料。企业要提高效益,就必须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1、企业领导要重视和熟悉财务管理,树立“全员财务”观念企业领导重视财务,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加强财务管理提到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在企业树立“财务意识”,宣传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形成“全员财务”的大氛围。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宏观方面…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说:“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的竞争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人力当作最重要的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