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IT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开始崛起并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相较于传统银行业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给传统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由于其先天的局限性,致使完全替代传统银行无法实现。因此,传统银行应与互联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动力之一,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佳代表,它其改变了传统银行长期遵循"二八定律",借助全新渠道和技术优势,为处于传统金融服务边缘的长尾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不断践行普惠金融,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不断推动传统金融业竞相发力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可谓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本文在综合梳理互联网金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的创新探索模式,全面评估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冲击影响,分析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现实差距,并给出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银行"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冲击。其中,银行业在在这次的互联网浪潮中受到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其发展历史、规模等不如国有银行,受到的冲击也更为巨大。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并且研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经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会对银行的盈利模式和传统服务模式产生影响。通过整理归纳,我们认为银行的转型刻不容缓,主要从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营销渠道三方面进行转型。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倒逼银行的改革,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金卡工程》2014,(6):8-9
由人民网主办的"人民财经年会系列论坛-2014创新金融论坛"6月19日下午在人民日报社召开。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支付革命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市场基础,也代表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尽管互联网金融目前尚不足以动摇传统银行的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传统银行可以高枕无忧。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借鉴互联网思想和理念,尽快实现传统银行业务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冲击。本文通过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进行比较,对互联网金融的利弊做出了分析,并结合传统银行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银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2013年,又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各互联网企业在"玩转"新金融的同时,其跨领域经营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带来哪些启示,传统银行业在新形势下又应如何应对挑战并实现创新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对银行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在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在逐渐普及。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就随之兴起。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价值概念和功能特征的介绍分析来阐述其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模式虽然在短期时间内对银行传统业务的经营模式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是会动摇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方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银行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快速获客、快速批贷、快速放款,同时利用合作银行的资金来弥补自身短板。农商银行通过互联网银行实现迅速获客,提高客户的覆盖面、体验感和满意度,还能近距离快速学习和借鉴互联网银行的商业模式。但这种联合贷款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洗钱风险、金融消费者保护风险和声誉风险,亟需双方尤其是农商银行方进一步加强管理,遵循法律规定,落实监管要求,将合规理念融入经营,打造反洗钱合力,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加强舆情管理,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0.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兴起,对传统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一形势,有人开始唱衰传统银行,认为传统银行会成为下一个"新华书店",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银行的有效补充,不构成冲击。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传统银行的优势出发,认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相互补充的形式,而非相互取代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了,对我国传统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业务形态,然后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借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以及分析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现状,最后针对互联网金融在便捷性、普惠性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在网点布局、风控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加强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互联网银行是“体验银行”+“智慧银行” 互联网银行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技术只作为必要的支撑手段。互联网代表着交互、关联与网络,其核心是作为参与者的人而非技术。其并非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取代,而是IT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这主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对传统银行造成极大冲击。本文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模式,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繁荣的原因。同时,对互联网金融对中美两国银行业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银行业的战略转型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银行在实现业务网络化,加强网络理财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的征信体系和投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支付、理财、借贷等诸多金融领域的服务功能,这对主要依托实体网点经营的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影响。文章以中小城市商业银行H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经营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H银行网点运营状况的影响,探索H银行网点运营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往往陷入"保守-激进"进退两难的困境,效益和风险的平衡难以把握。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能否运用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对银行金融功能进行重构,识别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风险和传统业务风险之间的蔓延和交互影响特征,以及现有风险管理能力的缺陷,构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宏观体系环境层、中观管理机制层和微观核心要素层三个层次。本文从动态、过程视角入手,研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以期为传统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已成为传统银行必须重视的强大对手。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企业及银行同业创新发展情况的分析比较,提出了银行信用卡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前景的一些思考。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支付、收单和消费信贷产品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强大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向传统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渗透,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越来越大。业内人士纷纷探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的发展策略,商业银行或推出电商平台或成立专门机构,开始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探索。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态下,传统银行如何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金融的后发者,银行如何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日前,带着上述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网上银行促进联盟特约专家、宇诚网络电商业务部总经理彭楫洲。彭楫洲2000年起从事金融IT研发工作,参与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网上银行项目建设。采访中,拥有丰富网络金融实战经验的他,从互联网金融如何落地的角度,提出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应找准发力点,以做产品的方式从小的切入点进入,最终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中国互联网金融异速发展的背景,对互联网金融的起源和发展逻辑进行梳理,并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领域实现的功能边界拓展现象.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研究这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对传统的银行业机构所带来的冲击,并寻求银行机构的新型发展路径.银行机构应当积极促进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与共生,并处理好传统优势和开发新技术的关系.此外,宏观层面的技术和制度支持是优化银行业机构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卢永涛 《财会学习》2018,(5):140-141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监管政策的日趋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逐渐规范,我国的传统银行将面临着向互联网金融的转型,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传统银行向互联网金融转型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金融业渗透,"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争论热点。互联网金融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它对传统银行业构成了竞争性,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短期内与传统银行之间互补大于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