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见,最早是在1993年,由于光远、杜润生同志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带有基础性的意义,因此也写章呼吁在修改宪法时,明确地写上“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字样。近些年来,在“两会”期间,萧灼基同志和全国工商联等在正式发言和提案中,同样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建议,获得许多人的赞成。至于许多私营企业家,更是一再呼吁保护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2.
一、保护私有财产太重要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见,最早是在1993年,由于光远、杜润生同志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带有基础性的意义,因此也写文章呼吁在修改宪法时,明确地写上“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字样。近些年来,在“两会”期间,萧灼基同志和全国工商联等在正式发言和提案中,同样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建议,获得许多人的赞成。至于许多私营企业家,更是一再呼吁保护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3.
刘小丽 《经济师》2004,(8):280-280
尽管第四次宪法修改已明确指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但保护私有财产并不就此拉下帷幕。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对保护私有财产进行充分认识 ,并注意在保护的过程中处理好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保护私人产权是保护大款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被纳入中国宪法,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论。拥护者认为,宪法明言保护私人产权有利于“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反对者则强调,在当今中国,  相似文献   

5.
法国左派政府曾考虑将强征“空置房”给无房的人住,同时也传出或将“空置”期限进一步缩短的消息。尽管法国是一个地道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却做得相当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财产私有不仅是文明的基础 ,而且是促进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财产私有制虽然产生的早 ,但支持和保护财产私有的观念却长期比较贫乏。到了明清之际 ,财产私有的观念才得到积极的论证和阐扬。不过 ,这时期的思想家在倡导私有的同时 ,又力图兼顾“均”的价值 ,寻求二者的和合 ,从而使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受到某种限定。  相似文献   

7.
《江南论坛》2003,(1):56
《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发表梁治平的文章说,1982年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规定。除了200多年前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人和公民权利宣言》(1789)曾宣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近代以来各国宪法写有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为什么会如此?答案在下一个条款:“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而在1975年和1978年的两部宪法中,相对应的规定都是“其他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以“其他合法财产”取代“…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既定经济制度下的不同经济组织形式都带有政治、社会和价值观属性,混合所有制经济也不例外.从宏观制度看,西方国家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具有政治与社会属性,而且凝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双重价值观.从微观市场看,在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上,西方国家一方面因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不在一个企业里搞“国有私有资本混合”,另一方面又在资本主义价值观支配下坚持企业的资本私有性质的完整性,甚至有时不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这表明,在政治、社会和价值观属性上,世界上没有所谓“纯粹”或制度“中性”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也没有什么“纯粹”或制度“中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9.
我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经历了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非平等保护到平等保护、从宪法理念到制度架构的历史变迁.私有财产入宪使公民的财产权利由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标志着中国私产的公法保护体系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通过分析<物权法>的实施对私有财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影响,揭示宪法走向具体法治是私产保护得以落实的路径.物权法也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完善,为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创设良好的实施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 ,分析了目前保护合法私有财产不力的原因 ,并就如何保护合法私有财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李戈 《生产力研究》2012,(10):18-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不断壮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私营经济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活力。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社会上资本避难、强制拆迁的行为屡有发生。有人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私有财产本身不应存在,也就不对其加以关注。其实不然,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候,生产力尚不足以创造出消灭私有财产的物质、精神财富,而私营经济反而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使得该类经济能够好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文章以该角度为契机,从宪法视野出发,探寻我国现行法律的缺失,以期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2.
高建  邵艺 《广东经济》2016,(14):252-253
财产权得到充分的保障为人格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支柱.《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但是现实生活中强制拆迁的现象频繁发生,对中国法治建设中对公民权利尤其是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提出了质疑.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同时废止了10年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但现行拆迁立法没有区分“商业拆迁”与“公共利益拆迁”,目前很多地方大规模的强制拆迁行为使得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问题仍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拐卖是一种难以治理的犯罪,近年来犯罪率居高不下,但国家目前并未找到有效治理方式.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政府在提供儿童安全保护方面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与缺陷,迫切需要其它社会力量的配合与弥补."宝贝回家"寻子网在我国儿童安全保护的社会联动机制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拟以"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宝贝回家"打拐经验的总结,分析目前限制儿童安全保护的社会联动机制发展的因素,整理出一些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拐的有效措施,对未来我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宝华 《经济师》2004,(7):60-60,28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有了迅速的增加 ,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特别是 2 0 0 4年 3月1 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定案》对此进行了重要补充。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现".二者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卢波 《经济》2004,(3):14-17
<经济>:中共中央已经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建议,今年的"两会"将要讨论保护私有财产入宪问题,能否请蔡教授评价一下保护私有财产入宪对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诺奇克是一名自由至上主义者,主张个人权利与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诺奇克的国家理论就建立在其权利至上和自由至上的原则基础之上.他论证了"最低限度国家"产生的过程,认为"最低限度国家"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发展经过了保护性社团、 支配性社团和超低限度国家的三个过程,最后发展为"最低限度国家"."最低限度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违反自由至上的原则,因此是合理的、 正义的.同时,诺奇克进一步提出"最低限度国家"是唯一合理的国家形式的观点,认为罗尔斯式的拥有功能更多分配国家和拥有功能更少的乌托邦国家都必将侵犯个人权利,违反自由至上原则,只有"最低限度国家"才能最少的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8.
新高,新高,再创新高,地球每年都向大气排放出比上一年更多的二氧化碳.尽管举办过多次大型的气候会议,尽管气候学家发出过无数次的警告和呼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仍然遥遥无期.仅2007年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竟不可思议地达到30亿吨.为了保护地球免遭"气候虚脱",科学家们提出了他们阻止地球变暖的"巨型"方案.  相似文献   

19.
所有权何以成为"绝对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正 《经济学家》2002,(4):118-119
所有权何以成为"绝对权利"?从根源上说,是由于存在先于"所有"的"占有",即有事实上的"占有"在先,所有权不过是对这种"占有"的法律认可而已.马克思在谈到"罗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这种所有权制度时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可见,所有权之所以成为"绝对权利",并不是因为它从来就是权利,而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20.
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私有财产入宪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落实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