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惠宇 《当代经济》2017,(36):12-15
本文利用中国与日本第进出口贸易数据,分别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以及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对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动因进行分析,得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通过EVIEWS7.2最小二乘法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均GDP的提高会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从促及和制约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市场的规模经济和中日两国较近的地理位置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日本消极的对华政策,中国落后的产业结构以及落后的生产模式阻碍了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优势产业,扶持弱势产业,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企业在生产技术差异化的产品的同时要为产品带来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才能在产业内贸易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马静  逯宇铎 《经济问题》2012,(7):118-121
由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研究概况,引出对中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09年中欧服务贸易数据测算出GL指数和MIIT指数,发现了各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不同态势。选取人均GDP、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程度作为自变量,即影响因素,但均未表现出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东盟近20年来的大量贸易资料进行分析,证实了它们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与东盟的地缘优势和日渐频繁的贸易往来、双方日益提高的人均GDP是中国与东盟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因素;而我国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却制约了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状况,并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快速发展;而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中美两国人均GDP差异、行业开放程度则较强地促进了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中国应侧重提升中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双轮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5.
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贤恩  郑思宁  孙骏 《技术经济》2010,29(11):91-97
本文选取2000—2009年闽台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Gruble-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m&Mc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对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的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闽台农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上有明显的互补性;贸易结构的变动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并呈增强态势;产业内贸易方式主要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史智宇 《财经研究》2003,29(9):75-80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域内自80年代中期以来到90年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制约我国与东亚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计算了12类服务部门和服务贸易总体从1999 - 2009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Brülhart指数显示我国服务贸易产品十一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内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带来的.  相似文献   

8.
谢杰 《经济论坛》2010,(10):121-123
本文通过计算江苏省1990到200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江苏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测量。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江苏省各年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影响江苏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分析中,本文从总体规模特征和产业特征的角度选取了人均固定资本、外商直接投资、人均收入水平三个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江苏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从引进外资、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用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东盟各国GDP和人均GDP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正相关因素,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距离以及东盟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两个负相关因素。这些结论对于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长三角地区与马来西亚贸易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双边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的分析,得出双边贸易正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的结论,提出扩大长三角地区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出现大量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本文利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汤姆和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两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两国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主要的贸易形式为产业间贸易。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企业能得到最大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12.
聂聆  薛元 《经济问题探索》2012,(10):112-118
本文运用RCA指数、TC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分工模式,结果表明中国除了表演艺术和视听商品外的多数创意商品国际竞争力比东盟国家强。中国和东盟的创意商品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比较小,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新媒体、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知识含量和创意含量较高的产品。中国和马来西亚产业间分工程度最高,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中泰和中马产业间分工程度上升,互补性增强,而中新产业内分工程度上升,竞争性增强。因此,应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以互补性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晓合  陈瑜 《时代经贸》2007,5(2X):73-74,76
本文从泛上海都市圈与泰国贸易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使用双边贸易结合度、贸易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从而得出双边贸易正由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的结论,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方新的贸易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泛上海都市圈与泰国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泛上海都市圈与泰国贸易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使用双边贸易结合度、贸易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从而得出双边贸易正由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的结论,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方新的贸易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Static GL index)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index)对2001年至2012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了中日两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分布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特点,只有少数的农产品如水果、坚果、蜜糖及烟草保持了良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别是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日益提升,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威胁加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呈上升趋势,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越南作为中国南部的重要邻国和东盟的重要成员,是中国走向东盟市场的重要桥梁。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交流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文章结合中越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越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我国与越南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南  黄颖 《经济地理》2014,(5):91-96
在分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状况的基础上,采用G-L指数和S指数对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静态和动态测算,并基于2000—2011年中国大陆与香港、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法国、俄罗斯7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将静态面板数据分析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影响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入是影响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首要因素,且长期来看其重要性不断加大;其次是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和外商直接投资,且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金融服务的促进作用需要长时间才逐渐显现。而市场规模差异、货物贸易密集度和贸易不平衡程度等对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则不明显。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从加大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投入等方面提出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采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分工模式和贸易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发现两国通过产业间贸易的分工模式和各自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贸易合作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杨岚 《经济师》2007,(12):100-101
文章就中美在SITC第7类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两国历年来在该项目下产业内贸易发展特点,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加以计算,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了解促进两国SITC第7类产业内贸易所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在该类产业的发展适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测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以及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动因,着重探讨了规模经济、产业差异化、消费偏好、跨国公司内部效应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并简要提出了中国如何通过产业内贸易逐步提升动态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