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照雷  王伟 《魅力中国》2011,(5):153-153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传统的刑法理论过分地强调二者的统一,而近年来又有学者过分地强调二者的对立。导致这两种极端性观点的根源在于我国刑法理论采取的是“犯罪性的单层次审查机制”。而事实上,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既有相统一的时候也有相对立的时候。因此,应当在我国建构“犯罪性的双层次审查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2.
杨杰 《魅力中国》2014,(10):303-303
海峡两岸因刑事立法背景不同,因而导致在共同犯罪问题上也产生差异。海峡两岸采用不同标准的共同犯罪人分类法即分工分类法与作用分类法,二者都不能圆满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定界与量刑问题。大陆刑法在确定身份与共同犯罪时,存在按主犯的犯罪特征决定共同犯罪性质的法理误区。  相似文献   

3.
见危不救犯罪化除了要考虑刑法与道德的关系,还要考虑刑事政策的需要。从各国的刑事政策来看,见危不救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分水岭。为了保障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当前中国不宜将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见危不救犯罪化。  相似文献   

4.
刑事政策作为指导和调控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观念性产物,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以刑法所不具有的灵活性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诸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变化的快慢以及经济建设环境的好坏,对刑事政策的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刑事政策的目的完结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引导功能的发挥。探讨经济变化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对于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刑事政策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罪与刑之间的价值上的对称关系。该原则有报应主义、功利主义等学说及学者观点支撑,在刑法学界影响深远。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法中得到确立与体现,在国际刑法中也被运用。研究该原则对完善我国刑法体制,使罪刑相适应原则真正贯彻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见危不救犯罪化除了要考虑刑法与道德的关系,还要考虑刑事政策的需要。从各国的刑事政策来看,见危不救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分水岭。为了保障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当前中国不宜将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见危不救犯罪化。  相似文献   

7.
宛霞 《理论观察》2010,(6):90-91
在司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公诉人作为刑事和解主体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公诉人在轻伤害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实现刑法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远见     
《浙江经济》2014,(4):5-5
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陛与政策差异陡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隆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已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愈加联系密切,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逐年递增,又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对传统刑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互联网刑事法治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仅从刑事法治的角度对当今互联网刑事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倩 《魅力中国》2013,(17):302-303
刑事一体化作为刑法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来愈发显出其在刑事法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其研究对刑事法学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其刑事法学论著申与论文中所占比例卖属太少,重新对刑事一体化在研究实属必要。笔者认为刑事一体化并非是把犯罪学(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社会学)、刑法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刑事诉讼法、刑法哲学、刑事被害者学、法医学、刑事侦查学等众多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应当在刑事一体化观念和方法论指导下.去研究生活中遇到或即将遇到的犯罪现象和刑事问题。刑事一体化的研究目的重在其在研究其他刑事相关学科过程中发挥的方法论指导作用,以及其在解决实务问题中发挥的宏观性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刑事理论的研究主要应是为更好地去解决现实中的实务问题服务,以及怎样更好的遏制犯罪从而达到保障人权、保护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刑事政策是国家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对策与策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刑事司法的指针,是对我国先前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创新。"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理论有天然的契合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探求"宽1严相济"政策的源头入手,探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制定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并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准确把握其时代含义,最终贯彻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定罪、量刑和刑罚的执行等方面都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刑法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充足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走私罪的一种,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5种行为。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处罚,《刑法》第153务规定的“对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理解应当既包括行政处罚,又包括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14.
刑事政策是国家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对策与策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刑事司法的指针,是对我国先前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创新."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理论有天然的契合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探求"宽1严相济"政策的源头入手,探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制定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并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准确把握其时代含义,最终贯彻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4):26-26
死刑罪名 盗窃罪等13个拟取消 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修正案草案拟取消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如走私文物罪,盗窃罪,盗窃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等,相当于取消了我国现行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同时延长严重犯罪的实际服刑期。这将是1979年新中国刑法颁布以来第一次削减死刑罪名。此次修改刑法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34):26-26
死刑罪名 盗窃罪等13个拟取消 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修正案草案拟取消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如走私文物罪,盗窃罪,盗窃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等,相当于取消了我国现行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同时延长严重犯罪的实际服刑期。这将是1979年新中国刑法颁布以来第一次削减死刑罪名。此次修改刑法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当其他社会统制手段足以控制某一行为时,就不要制定或适用刑法。谦抑性不只在刑事立法中适用,在刑事司法中同样适用。法官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是否适用及如何适用刑法。  相似文献   

18.
白莉 《魅力中国》2010,(32):133-13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目前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根据新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和犯罪态势,对“严打”进行纠正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解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形成、内涵,及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与司法上的实现,对这一政策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希望能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9.
刘冬明 《魅力中国》2011,(18):291-292
《刑法修正案(八)》对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进行了立法完善,按照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本罪的修正也是恰逢其时,由此,正确理解和准确适用该罪名,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首次写入《刑法修正案(八)》,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罚领域的具体落实。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当今全球刑事政策发展的趋势。本文针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