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艳  顾俊怡 《金卡工程》2010,14(6):97-97
必须严格审查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主体是否适格,严格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对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庭举证,应当立足我国现有的诉讼规则,充分重视刑事电子证据的特性,在现有的或可预期达到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莫鹏勇  姜沁利 《中国外资》2012,(10):230-231
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设计对于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刑事诉讼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现有的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反复适用和法学界的多次研究暴露出了诸多弊病,亟需改进。本文就是本着方便司法实践工作和维护法律严谨科学的精神,对现有的刑事证据种类体系先做了一个仔细的全方位的研究,找到现有的问题,然后认真分析,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以期望得到一个比较完善和科学合理的刑事证据种类体系。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设计对于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刑事诉讼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现有的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反复适用和法学界的多次研究暴露出了诸多弊病,亟需改进.本文就是本着方便司法实践工作和维护法律严谨科学的精神,对现有的刑事证据种类体系先做了一个仔细的全方位的研究,找到现有的问题,然后认真分析,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以期望得到一个比较完善和科学合理的刑事证据种类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静 《金卡工程》2009,13(2):68-68,9
笔者试图兼顾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需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及结合我国现有的侦查能力和侦查手段,从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设置、刑事非法证据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及建立相应的司法救济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5.
刘成良  周敏 《金卡工程》2010,14(2):39-40
近年来,一些刑事冤假错案的披露,如余祥林案、聂树斌案、滕兴善案等案件,人们难免会想这样的错案竟然会在现代社会发生?尽管刑事错案的数量并不多,在所有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但是它对司法的公正性影响却是极大的。在当今法治社会的土壤里,刑事错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其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呢?本文试将刑事证据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刑事错案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任伟珍 《金卡工程》2010,14(4):120-120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对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也在加紧进行。而证据规则的建立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关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全部诉讼活动的实际上都是围绕证据进行,但只仅仅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还不够,还需要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配套机制,发展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7.
俞佳 《金卡工程》2009,13(6):68-68
"情况说明"这一证据材料在刑事司法实践部门运用得十分广泛,甚至有被滥用的可能。目前对于少量有必要存在的"情况说明"应当加以规范与完善,而对于大量存在的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说明"应当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8.
万旭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2):150-166
对于刑事证据采纳中的裁量问题,欧洲人权法院长期坚持一种弹性的整体审查立场,在综合考虑多种裁量因素的基础上,对使用以侵犯“公约权利”方式所获证据是否会损害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做出个案判断。弹性的整体审查既有值得肯定的优点,也有不能忽视的缺陷,在欧洲理论界与实务界引发了持续性的争议。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可以从欧洲人权法院的相关实践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怀翠 《金卡工程》2009,13(12):50-51
熊志海教授编著的《刑事证据研究——事实信息理论及其对刑事证据的解读》,首次提出了事实信息理论及其对刑事证据基本概念新的解读。该书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事实信息"展开论述的,尝试以事实信息的理论来解读证据。本文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对事实信息理论进行论证,重点阐述事实与信息的关系,其为何能从各种信息解读到不同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张纯 《金卡工程》2010,14(7):51-52
在刑事诉讼法中,随着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移,庭审对抗性不断增强,宜采用配套的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而目前我国证据开示的立法、司法现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通过对成熟的英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实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能够帮助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经验,并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简单设想。  相似文献   

11.
张玮玮 《金卡工程》2010,14(8):80-81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制度进行了改革,吸取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在"控辩式模式"之下,继续沿用原有的以阅卷权的方式来进行审前证据信息披露,已不能适应刑事诉讼中对实质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追求。2008年新《律师法》的实施更是扩大了公诉机关庭前的证据开示范围,却并没有规定辩护律师的证据开示义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本文仅就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构建中几个存在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刘燕琳  姚强 《金卡工程》2009,13(12):81-81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毫无疑问,而能否反过来说一切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就是证据,尚值得探讨。考察证据与证明根据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证明根据可能是承载了案件事实信息的证据,也可能是承载了证据事实信息的证据衍生物。借助事实信息理论,探讨证据、证明衍生物的本质,分析证据、证据衍生物的紧密关系,尝试解决目前我国证据法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3.
彭晓辉 《金卡工程》2010,14(9):72-73
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刑事诉讼实务中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刑事证据与刑事诉讼任务的落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做到准确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不放纵犯罪,不冤枉好人,正确地执行刑事法律,首先要正确运用合法的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我国法律明确禁止非法取证行为,但是对非法证据在审查起诉阶段是否应加以排除,刑事诉讼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只是在第43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对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作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尤其是其中公诉部门,在某种程度对刑事案件具有终局性的决定权,应承担起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刘瑶 《金卡工程》2009,13(2):23-24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传来证据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但是学界对传来证据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而且没有建立相应可行的传来证据规则。笔者试通过事实信息的引入,对传来证据进行重新的定义,并试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来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5.
苏瑞 《金卡工程》2010,14(3):50-51
近几年,学术界和司法界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我国由于立法的模糊性及不易操作性,使得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本文简单指出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立法层面上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石尧 《金卡工程》2009,13(12):47-48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如盗窃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非法拦截计算机数据等;很多传统的犯罪也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如利用网络盗取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盗窃,利用网络群发信息进行诈骗等,使传统法律各个领域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证据问题日益增多,成为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而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法律定位成为研究证据新的领域各种现象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果对电子证据进行了错误或不明确的定位势必将阻碍我国整个证据法领域以及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相关犯罪领域(包括理论与实务)的健全发展。因此,对电子证据进行合理的法律定位势在必行,其包括电子证据的证据的概念定位、电子证据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定位以及电子证据的证据形式定位。  相似文献   

17.
电子证据是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本文结合《刑八修正案》将电子证据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的规定的前提下,谈谈对电子证据含义及其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汪泽 《税收征纳》2004,(6):22-23
证据是案件的生命,是案件的灵魂,是认定税务违法事实的依据,证据的收集是税务机关在查处税务违法案件活动中的核心任务。证据按其存在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作为证据事实表现形式的证据。包括有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言词证据为实物证据的对称,是指以人的语言陈述形式表现证据事实的各种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辩解,鉴定结论属言词证据。证据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客观性,就是一切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关联性,就是证据与待证事实要有内在的联系。直接或间接的证明待证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三是合法性,就是证据必须是具有法律所规定的特定形式。同时证据的收集调查、审查核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对于保护诉讼双方利益及维护司法公正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含义、制度概述及其该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映雪 《金卡工程》2009,13(12):6-7
本文以美国“毒树之果”理论为切入点,对域外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对“毒树之果”的情况作了简介,随后对我国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列举我国立法司法现状、浅析构建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建议,并对“毒树之果”的运用进行了浅易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