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天津市地热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地热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地热开采布局不合理;地热回灌量严重偏低,有待调整提高;地热资源研究落后于开发;地热应用领域较窄。加强地热产业的战略研究有利于保证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优化地热产业结构,是地矿局自身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地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地热勘查开发和研究坚持宏观调控,协调统一,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地热能源利用新方法新渠道研究与实施;规范地热资源开发行为,推行地热资源高效和集约化利用;加快地热产业内部整合,用热单位重组优化;地热资源的保护方面要提高地热动态监测水平,对动态监测网进行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地热资源现状及勘查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热矿泉(温泉)32处,其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在北部全岛和南部上第三纪盆地中,也赋存有低温孔隙层状地热资源.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今后地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应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资源、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地热开发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地热资源作为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前景。西藏自治区青藏铁路沿线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少;利用不合理;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地热资源利用不充分;开发程度不足等。建议:加强发电尾水对热田的回灌;加强利用地热资源供暖;进行地热流体中有用元素可利用性研究;加强地热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浅层地热资源在全省广泛分布,特别是关中地区优势突出;中深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资源开发以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工程为主;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以地热井直接开采为主。当前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管理权限不统一、技术规范不完善、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制定开发规划;二是制定相应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地质环境监测平台;三是加强技术交流和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四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地热产业发展;五是优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5.
天津地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有地热井320余眼,年总开采量2583.8万m3,地热供暖面积1200万m2,居全国城市地热供暖之首.然而随着地热资源不断开发,热储水位下降较快,地热资源利用率最高为62.4%,地热尾水回灌率不到14%,基本是一种粗放的开发利用模式.文章从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出发,在调查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地热供暖现状中存在的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地热供热站运行实例,总结地热梯级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其它地热供暖部门提供参考,为天津市"蓝天工程"及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地热产业迅速发展,急需在理论研究上实现突破以为地热产业实践提供指导。在界定地热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两个维度明晰了地热产业构成部分;从价值链角度,将地热产业划分为地质基础、资源辅助和开发应用3个平台并对其内在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现阶段地热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有着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至2003年底,已有地热井235眼,年开采量2701万m3。但地热资源利用率最高为62.4%,地热尾水回灌率不到8%,基本是一种粗放的开发利用模式。文章从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出发,针对天津地区不同热储层的特征,提出适宜的利用方式,提高地热利用率。而且指出必须走回灌开发道路,增加回灌井,提高回灌率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滨海新区地热资源潜力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滨海新区战略地位的提高,地热地质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该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据估算,滨海新区4000m以内的地热资源储量为2.7×1017kJ, 可开采量按100年计相当于15万吨标准煤.文章据已有成果和地热开发利用现状,对本区各热储层尤其是尚处于地热勘查空白的东营组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开采潜力强、中、弱分区,提出初步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才量将不断增大,因此,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多年来实行的是“条条”式的经济体制,导致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三环脱节,发展速度缓慢,资源浪费严重。所以,彻底改革地热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积累技术。油田地热资源具有开发和运行成本低,可以利用油田开发和回灌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利用效益好。以胜利油田为案例分析了其地热资源情况及已具备的开发条件,进而总结了油田地热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油田地热评价和开发试验,制定油田地热资源开发配套法规和优惠支持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资源是位于地球内部一定层位或地质构造部位、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等地区,中低温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具有着地质特征、品级特征和区域特征,目前,我国的地热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地热能发电和中低温地热资源直接利用。作为新能源和补充能源的地热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将在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起到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能源运用过程及其造成环境污染的负面作用是值得借鉴的。 21世纪新的清洁能源的展望和地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存在的优势,我国长春用地温热供暖制冷的交换技术已取得成功,这项科技成果将成为新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加快,成效显著。总体来看,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设备制造、资源底数不清以及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对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和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通过热泵技术可实现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双向应用。文章从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发展对浅层地温能资源需求出发,分析国内外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滨海新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提出适宜滨海新区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及建议,为滨海新区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浅层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英国地质调查局支撑减碳工作涉及了地热资源调查、碳捕捉与碳封存调查和技术研发、能源储集地质工作、油气与关键金属矿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治理共五大领域,在地质工作支撑减碳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很好的借鉴。对我国地质工作支撑减碳的建议:(1)向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支撑;(2)强化碳捕捉与碳封存的地质调查和监测;(3)提高能源储集和一次能源发电的地质工作保障;(4)加大天然气、铀矿和关键金属等的调查力度;(5)加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监测和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6.
建立政府专项基金实现地热供暖产业化商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热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用其替代化石燃料能源,对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及经济发展都极为有益。在我国,特别是在北方一些大中城市,拥有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技术日趋成熟,但存在着初期投资过大的不利因素,因此,应建立政府专项基金以推进地热供暖的广泛应用。政府专项基金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用以重点支持地质条件成熟、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地热供暖项目。  相似文献   

17.
辽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资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辽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和辽宁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辽宁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了加快资源结构调整,提供资源保障的五项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的评价是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保证.在资源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日渐匮乏的时候,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必须是可持续的.从可持续利用的思路,指出现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产权公共化、综合利用率低、相对成本过低而贴现率过高等不合理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权市场化、对综合利用实施外部补贴、社会成本内部化和压缩贴现率等措施,调整矿产资源开发思路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