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日化转型发展高端市场本土日化酝酿"价值战"近日,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企业最新一季财报接连"出炉",昔日的"日化巨人们"交出的答卷是:业绩下滑,全球裁员,广告缩水……在外资品牌走下坡路的同时,尼尔森、欧睿等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本土企业的小伙伴们信心似乎顿时提振,但是现实是否真的就是数据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中本土品牌流失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外资并购投资方式将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纵观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外资并购历程,我国本土品牌在外资并购中日益流失,集中表现在中外合资企业领域。为此,本文通过对外资并购中本土品牌流失的现状、途径和原因的考察分析,相机提出了抑制本土品牌流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仅使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本土品牌得到发展,还吸引了众多外资品牌进入。本文对本土和外资经济型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从品牌塑造、客源市场定位、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价格制定和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促进我国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本土品牌的背景、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使品牌得到更好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品牌管理纷纷作了战略性的调整。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的发生,有很多我国的本土品牌被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所控制,其中问题最为集中的是合资企业。我国调整外资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设法利用国际通行的并购方式引进外资,这也预示着以后我国会有更多的本土品牌会被跨国公司并购。  相似文献   

5.
邹昭晞 《改革》2012,(5):101-109
东道国的引资战略可分为"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对我国两个"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代表产业汽车制造与制药产业的研究发现,"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促进了本土品牌的崛起。进一步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我国"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中本土品牌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后认为,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应从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整合"大产业链",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与外资品牌进行竞争的能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2012年开始没多久,两大外资零售巨无霸——沃尔玛和家乐福纷纷换帅。业界普遍认为,外资巨头换帅极具象征意义。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时期,外资零售在品牌、管理、机制、资本四方面享受的"红利"正逐渐丧失,昔日显赫一时的外资零售巨头的"光环"渐渐褪去。本土零售商的机会来了。尽管中资超市大卖场业态的集中度还低于国际同行,但是中国的"沃尔玛"和区域王者正在形成。谁会成为中国的沃尔玛呢?  相似文献   

7.
中国本土最大炊具制造商的苏泊尔,如今真正"沦落"为法国家电巨头SEB的中国子公司,估计数年之内,SEB很可能会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垄断国内炊具市场,对国内本土炊具制造品牌带来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王晓慧 《新财经》2007,(5):94-95
在一些地方的招投标中,存在盲目排斥国有品牌而青睐外资品牌现象。将自主创新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将有助于本土企业成长,缩短中外企业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上半年,雷沃挖掘机实现销售1500台,同比增长109%,市场增幅仍然保持行业第一,超出行业平均增幅三倍还多。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雷沃等民族挖掘机品牌的迅速成长,2008年有可能成为本土品牌向洋品牌正式吹响收复失地号角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10.
近日,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企业最新一季财报接连“出炉”,昔日的“日化巨人们”交出的答卷是:业绩下滑,全球裁员,广告缩水……在外资品牌走下坡路的同时,尼尔森、欧睿等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消费者对于外资品牌的崇拜,惯坏了许多高高在上的洋大人们。他们口头上高唱社会责任与社会公益,实际上却在某种程度上将对汽车消费者的责任忽略不计。就在大众汽车在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压力下宣布召回之后,更多的外资品牌被卷入"假冒伪劣"的丑闻。德系三家豪车品牌:宝马、奥迪、奔驰,因为被曝光使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威胁的沥青,而成为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对象。韩国的现代  相似文献   

12.
《新财经》2011,(5):6-6
4月,人潮涌动的上海车展,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热度。上海车展已经俨然成了全球汽车厂商各展绝技的舞台,因为这里——是全球汽车业现在也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汽车厂商们在中国市场里的博弈,已经成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而在庞大本土市场的滋养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参与者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角力中。其中,合资自主品牌的不断涌现,就是中国本土大型汽车制造商希望争取更多产业话语权的行动之一。继广本理念、东风日产启辰等之后,南北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主流合资公司,也都宣布计划推出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这些品牌将逐渐在低端市场对现有外资品牌进行替代和补充。在刚刚闭幕的上海车展上,新登场的合资自主品牌们成为车展上不可忽视的一支经济型汽车主力军团。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国共销售了1447.24万辆乘用车,销量持续世界第一,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为42.23%,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37个百分点,而且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较低。由此可见,我国汽车产业依然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持续坚持核心技术开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人口多、  相似文献   

14.
生活     
《重庆与世界》2015,(2):85-85
<正>摩托罗拉将重返中国智能手机市场2013年因被谷歌收购后退出中国市场的手机品牌摩托罗拉,将在今年第一季度携两款新机型重返中国市场,与中国本土制造商,小米和华为等展开竞争。摩托罗拉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里克·奥斯特罗表示,在摩托罗拉移动业务被中国联想收购后,他看到了新的机会。摩托罗拉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了企业财务约束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通过运用面板Probit模型我们发现,财务约束是导致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外资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则不受财务约束的影响。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是畸形且不可持续的,不仅不利于我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与自主品牌的构建,而且可能限制其有效利用本土市场效应来获得发展的空间,从而固化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竞争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1):108-108
1、理想的零供联盟伙伴之间,应该在战略资源和竞争地位上互相匹配.匹配程度越高,联盟越稳定。 外资制造商多定位于中高端,目标客户群位于一二级城市,适合与家电连锁大卖场组建联盟;本土制造商在大力开拓一二级市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三四级市场.因此其结盟对象还可拓展到一些大型区域经销商。  相似文献   

17.
达能火并娃哈哈暴露民族品牌生存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的消息一经刊出,外资并购话题再度升温.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外资并购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还是使民族品牌沦陷的"魔鬼"?外资并购对我国民族品牌的生存是否构成了威胁?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18.
文章构造了包括知识积累、外资研发和本土创业三个内生变量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并利用中国6个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层面数据,对外资研发对本土创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资研发对本土创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外资研发通过增加知识积累这一重要机制促进了本土创业,另一方面外资研发活动在人力资本和各类资源方面的竞争也会抑制本土创业意愿。此外,本土创业活动对外资研发也会有反作用。在这种复杂互动机理的影响下,政府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传统关联发生了变化,引资政策亟待创新以适应这种新变化。文章具体分析了税收政策、政府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对知识积累、外资研发和本土创业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过渡到品牌的竞争。与国外品牌相比,中国本土品牌在附加值、品牌信誉、品牌战略重视度和国际竞争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为本土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培育本土品牌需要重视市场调研,运用科学的营销手段,培育情感价值,践行社会责任并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品牌规划体系。对于中国本土品牌的培育而言,在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打造出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相似文献   

20.
黄君发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12):46-50,52,53
中怡康的数据一出台,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球的同时,也招来了本土品牌的集体性的抱怨。这期间显示出了很多的不理性因素。 比如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创维集团中国区营销总部总经理刘棠枝表示:外资在十一期间的良好业绩是因为“作假”所致。一些外资平板电视品牌把九月份的销售数字在十月一、二,三号重新录入,造成了虚假繁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