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配合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邮政储莆转存款利率关系,提高邮政储蓄机构资金运用能力,建立由暗补转换为财政明补的补偿机制,人民银行新出台了邮政储蓄老转存款(即2003年8月1日前转存人民银行的邮政储蓄存款)分期转出的改革措施,实行新老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政策,老的邮政储莆转仔款执行年利率4.131%,新的执行年利率1.89%。为了解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政策实施情况,近期我们针对四平市邮政储蓄老转存款转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一些改革措施,2003年8月1日对邮政储蓄实行新老存款划段,老的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年利率4.131%,新存款年利率为1.89%;2005年9月21日实行邮政储蓄老存款账户余额分5年转出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使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邮政储蓄资金的运作模式主要依赖于转存至央行靠央行支付高额利息的格局被打破,对邮政储蓄资金运营、邮政储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出台新规定:即邮政部门2003年8月1日以前已存入人民银行的邮政储蓄转存款,暂按4.13%的利率计付利息.从当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部分,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1.89%计付利息;经国家邮政局申请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还可依程序申请成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承销团成员.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新规定的实施对株洲市经济、金融及邮政部门原已形成的资金外流、利益驱动和竞争态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4.
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后对农村资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3年8月1日起,人民银行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1.89%计息;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可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或在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邮政储蓄转存款与央行再贷款利率倒挂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邮政储蓄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开办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邮政储蓄业务的开办,曾为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给我国金融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我国邮政储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邮政储蓄转存款利差过大。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按综合利率支付转存款利息。据统计,1998年3月25日至2002年2月1日5次调整的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分别为7.218%、6.6429%、5.922%、4.6008%、4.347%,分别比城乡居民储蓄一年期存款年利率高1.998、1.8729、2.1…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1日,人总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大幅度降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在金融机构中乃至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7.
邮政储蓄对县域农村资金的分流,一直被认为是县域农村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为此,人民银行于2003年两次调整了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转存款利率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对农村储蓄存款市场的占有率.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资金状况,仍需完善各项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后对县域农村资金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建敏 《济南金融》2004,(10):20-21
邮政储蓄对县域农村资金的分流,一直被认为是县域农村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为此,人民银行于2003年两次调整了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转存款利率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对农村储蓄存款市场的占有率。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资金状况,仍需完善各项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海南省邮政储蓄业务发展迅猛,储蓄存款余额已越居全省各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的第四位。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较高,引发了邮政储蓄存款利差收入的高增长势头,利差收入占整个邮政业务收入的比例也不断增长。本文对邮政储蓄业务基本情况、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大幅下调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及邮政储蓄转存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银发[2003]177号文件有关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年利率为1.89%)计息。”而此前邮政储蓄转存款年利率为4.131%,新的转存款利率仅为原转存款利率的45.75%,且低于1年期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令金融行业的人们瞩目。在实际运行和管理中,邮政储蓄业务的运作乃至相关的政策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1、对邮政储蓄利率政策上的倾斜,是导致邮政储蓄业务的不规范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邮政储蓄业务采取了倾斜的利率政策,从而为邮政部门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原动力。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转存款的利率为4.347%。 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备付金存款利率为1.89%,邮政储蓄转存款的利率比金融机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邮政储蓄超常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推动邮储改革,2003年9月,人民银行出台政策,对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转存款实行新老划段,2003年7月31日以前的转存款,仍然按年利率4.131%计付利息,2003年8月1日以后新增转存款,按年利率1.89%计付利息;同时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存款新增的部分,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为了解政策执行一年以来邮政储蓄业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宝应县邮政储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按季计息,利率为4.6008%,比人民银行一年期再贷款利率3.78%还要高,转存款利率过高已经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协议存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有关降低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转存款利率以及允许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已半年多了,但其实质性运作仍无法推进,政策传导梗阻,有关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调查表明,目前邮政储蓄转存款的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行的老转存款户都保持着2003年7月31日的存款余额,其保持的方法和途径是通过上级邮政部门调拨资金来弥补.二是个别行超过2003年7月31日的存款余额,如有一个支行就曾超过180万元,由于新老账户的利率相差2.241%,仅此一笔资金一个季度人民银行就要多付利息10,084.50元.三是177号文件距今已有两年多,现在无法得知还有多少行在过去的两年里曾发生过多少次弥补,也无法得知多少行曾经多少次超过2003年7月31日余额.……  相似文献   

16.
邮政储蓄:尴尬的金融角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聪林 《中国金融》2003,(23):33-35
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邮政储蓄转存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进一步下调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以2003年8月1日为界,8月1日以前转存人民银行的存款按年利率4.131%计息;8月1日以后的新增存款可以转存人民银行,按准备金存款利率1.89%计息,也可以自主运用。中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相似文献   

17.
<正>一、对转资金,套取利差一是“新账户”变成“过渡户”。由于邮政汇兑业务与储蓄业务是混合经营,汇兑资金账户透支的利率是 2.775%,而邮政储蓄转存款老存款户的利率是 4.131%,两者存在着利率倒挂,邮政部门当然地利用邮政汇兑资金往来账户透支,将汇兑资金转入邮储转存款“新账户”来确保邮储转存款“老账户”余额不下降,以此对转资金达到套取利差目的。二是“转存款”变成“调剂款”。据调查,邮储部门从新账户上存和调入资金频繁。邮储部门一要缴存备付金到省邮政储汇局资金清算中心,同时也可从省邮政储汇局资金清算中心  相似文献   

18.
邮政储蓄新老转存款差别利率的实行和新增存款运用渠道的拓宽,以及分账经营管理要求的正式提出,在给邮政储蓄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邮政储蓄推向市场化的边缘。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邮政储蓄2003年来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邮政储蓄改革受困的几大问题 1.邮政储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部分网点面临生存危机。2003年9月1日,央行对邮政储蓄存款实行划段计息,邮政储蓄为寻求较高资金收益,对超出2003年8月1日人民银行转存款余额部分采用了上存省邮政局的办法,省邮政局按照2.7%的利率按季计付利息,仍低于此前人民银行4.131%的转存款利率1.4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1.邮政储蓄的主要问题 ①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过高。自1996年以来,人行已十次降息,银行的存贷利差已十分微小,但邮政储蓄转存款计息利率仍保持高水平。今年2月21日之前,为年息4.6008%,比定期一年储蓄利率高2.3508个百分点,比活期储蓄利率高3.6108个百分点,比再贷款最高档次利率3.78%还要高0.8208个百分点,且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转存款按季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