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键自然资本提供人类健康与福利功能,关键自然资本能否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仍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理论问题。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各类关键自然资本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键自然资本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经济增长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得以实现。研究结论对应的政策含义为,一要加大对关键自然资本投资,扩大其外部性实施范围;二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促进关键自然资本要素功能的发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南北地区和我国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探索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寻找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资本被认为是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因此研究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也在相应增加,本文对该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国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但又争议颇多的问题,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官产学合作促进区域创新产出。将官产学合作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对2009-2013年中国内地30个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研究了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官学合作和官产合作均对区域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只有官学合作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而官产合作和产学合作并不具有中介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我国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化、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区域创新产出提升,整体上处于最优知识产权论倒“U”型曲线左侧,并通过提高地区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间接促进区域创新;互联网化对区域创新产出也有显著提升作用,且互联网化水平提高能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化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化的正向协调效应也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基于此,提出为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应该实施差异化、适度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中国1998—2008年25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与公共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地理溢出效应不显著,公共基础施设资本投入的地理溢出效应为负。研发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地理溢出效应大于研发资本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面板数据回归,测算出了1995-2013年中国各省级单位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研究发现,1995年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最优比例存在着持续高企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样本期内,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匹配程度并不理想.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始终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而中、西部地区则经历了由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过剩到物质资本存量相对过剩的演变历程.且近年来,这种资本存量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虽然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人力资本存量相对短缺的状态,但各省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实际比例相对于最优比例的偏离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地区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梯次降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从“增量”和“存量”视角深入探讨多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子系统发展质量最优,环境子系统排最后,不同区域和地区系统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二是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存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增量资源,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增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存量资源;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整体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发展呈“V”字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8.
为破解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创新力场强分布不均匀导致区域创新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基于断裂点模型、创新力场强模型和创新辐射力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辐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力场强整体以“沪-苏-宁-合-杭-沪”为边界呈圆形网络分布,包括上海创新辐射带、苏州创新辐射带、杭州创新辐射圈、南京创新辐射带以及合肥创新辐射圈等五大核心辐射区;创新力场强分布不均匀,靠近核心辐射区的城市创新力场强密集,受到多重辐射效应,而边缘城市受到辐射效应微弱;周围城市创新要素量对创新力场强具有倍乘效应,可通过增加其创新要素量放大创新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9.
“工业4.0”时代,人力资本质量是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视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指标,利用北京大学CFPS2010-2018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M),考察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长期效应,检验留守时长和留守时机的异质性影响以及人力资本质量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留守经历不利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降低认知能力,负向作用于留守者的劳动力市场表现,且留守时间具有“长短效应”和“早晚效应”,发生在4-12岁、长时间的留守经历,其影响强度更大。为此,应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制度根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最大限度规避“拆分型家庭再生产模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跨国或地区经济差异问题。文章试图分析社会资本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区域社会资本的基本框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社会资本各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含社会资本、贸易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全面而准确地探究社会资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对提升社会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传统的内生增长模型忽略了时间配置对社会资本积累与居民效用的影响.文章将社会资本积累过程内生化,构建了纳入社会资本的水平创新增长模型,综合考虑社会资本和闲暇时间对经济增长的非单调性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促进作用;而闲暇时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即适当地增加闲暇时间有利于社会资本积累.文章还基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网络嵌入性特征,构建了地级市层面的社会资本测度指标,以验证社会资本具备生产要素的属性.实证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促进作用随着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的产出效率高于东部地区,从而间接反映了东部地区社会资本过度集聚的现状;投资水平与技术进步是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两条重要途径.上述结论为明晰社会资本的经济属性、激发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推动城市集群协调发展以及缩小地区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at investment in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higher levels of developm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are also relevant in this process. With a sample of 5,503 Brazilian municipalities, this study carries out a development accounting exercise and measures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on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physical capital intensity, human capital stock, and productivity.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al quality affects GDP per capita mainly through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4.
熊艳  魏志华  李超 《财经研究》2018,(7):99-113
鉴于上市公司与房价地区差异的研究鲜见,文章首次从地区层面寻找上市公司影响房价的微观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从一级市场上融资、内部人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均会"虹吸"全国资金,增加当地货币资本,进而正向影响房价,即高融资或高减持地区成为"虹吸方";融资虹吸与减持虹吸对房价的影响存在差异,减持虹吸引起财富集聚,对房价的影响更多地由富裕阶层的购房需求所推动,而融资虹吸带来的财富影响比较分散.地区股票市值与房价呈现螺旋增长关系,在股市上涨期间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两者的增长率负相关;而在下跌期间财富效应占主导地位,两者的增长率正相关.文章从企业层面阐释了房价地区差异的金融成因及路径,并试图厘清股票市场与房价的增长结构,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周密  盛玉雪  刘秉镰 《财经研究》2012,(4):4-15,122
文章以非均质空间结构的层次关系为虚拟轴,以区域差距的三种基本形态为纵轴,以竞争与互补的互动关系为横轴,力图构建以区域差距为主的结构分析和以空间互动为主的关系分析相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变异系数变形及考虑空间横向和纵向联系的Dendrinos-Soni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08年我国八大区域差距与空间互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1)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差距包括良性、中性与恶性三种基本类型;(2)非均质空间特征下,我国仍以计划空间为主导,根据纵向联系作用于横向联系带来的互动方式不同,多层次空间互动模式存在差异;(3)恶性区域差距向良性区域差距的协调发展需要形成互补与竞争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试图回答地区风险投资引入能否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采用固定效应和门限回归分析方法,从产业发展质量层面,发现地区风险投资水平能够从产业价值创造、技术密集水平、绿色化发展等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风险投资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受地区知识溢出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知识溢出对风险投资与产业价值创造、技术密集水平、绿色化发展间的关系均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调节作用还表现出门限效应。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风险投资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从风险投资角度看,上述发现为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实体集聚与虚拟集聚双重理论视角,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能服务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正向影响;受网络外部性影响,智能服务水平与区域创新数量呈“U型”单门槛特征,与区域创新质量呈先降后边际效应递增的双门槛特征;智能服务通过降低实体集聚要素流动的拥塞效应、增强虚拟集聚要素流动的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中西部地区、外围城市以及其它城市群,智能服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积极效应在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