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中国商用车企业而言,叩开金砖三国的大门,既存在困难也充满挑战。困难有来自贸易壁垒的,也有来自市场的,可这些困难拦不住富有挑战精神的中国商用车企业。趁着跨国车企还未从低迷中走出来,抢滩黄金市场,为市场回暖做准备,金融危机无疑给了中国商用车企业一次机会。  相似文献   

2.
在已经进入中国的各跨国商用车品牌中,斯堪尼亚一直可以说是一家“特立独行”的企业,其“在华只售车不造车”的理念一度被认为是顽固守旧。在当前曼、沃尔沃、奔驰、纳威司达等一众跨国商用车品牌纷纷在国内掀起新一轮合资风潮的当下,斯堪尼亚似乎依旧稳坐钓鱼台。  相似文献   

3.
在美欧走下坡路的经济面前,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美等新兴汽车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跨国商用车巨头趋之若鹜,这从近些年来戴姆勒、曼、沃尔沃等跨国商用车企在中国日益活跃的举动就看得出来。与此同时,跨国车企也加快了在其他新兴市场的步伐,如我国的近邻——印度。跨国品牌争相进入今年1~3月,印度经济增幅为5.3%,为9年来的新低。因此,印度政府正在  相似文献   

4.
近期,沃尔沃、戴姆勒、曼、斯堪尼亚等跨国商用车企业纷纷发布三季度的财务报表。它们用数据证明了全球卡车市场的强劲复苏。从各企业披露的数据来看,四家主要商用车企业业绩一片大好,无论是销量、销售收入还是净利润都是大幅上涨。总结其原因,主要是全球经  相似文献   

5.
尽管四大跨国商用车企在2009年举步维艰,但对于2010年的商用车市场,它们仍然寄予较大的希望。各企业在2009年对企业内部结构和产品布局的调整,也是各跨国商用车企今年发展的依仗所在。戴姆勒主攻新兴市场戴姆勒认为,2010年初,全球经济仍将处于调整状态。虽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国际商用车展,参展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记者统计,在今年的参展零部件企业中,跨国零部件展商占了20%,而跨国品牌在关键零部件展商中更占了50%。这些数据都表明,跨国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已经渡过在中国的发展期,成为本土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参与整车研发成为现代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提升产品服务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入手,成为众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方面打出的一副“好牌”。纵观目前国内的一些跨国零部件企业,它们在产品后市场方面的做法是各不相同的。本期小记想探讨的正是不同类型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在华的售后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7.
4月20日,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拉开帷幕。跨国商用车企业如德国曼、奔驰商用车和意大利依维柯高调参展:国内商用车企业除中国重汽外,解放、东风、北汽福田、陕汽、上汽依维柯红岩、江淮、北方奔驰等国内主流重卡企业也集体亮相。《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在车展期间以观众身份对所有参展的商用车企业进行了一次暗访。记者发现,与乘用车展台的绚丽夺目相比,商用车更偏重于实用性。本期的服务大比拼,我们将对参展企业的展位和现场服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随着行业的分化重组和跨国卡车巨头的陆续进入,中国的重卡企业将在五年之内决出分晓!与轿车业不同的是,商用车行业的合资不是主流。跨国巨头对中国重卡业的影响更多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即国内自主品牌卡车企业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国外公司结成“伙伴”关系,而跨国公司也从技术转让中获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外方的技术水平及其全球的市场份额会不同程度地在中国市场上折射出来,这一点,在乘用车领域已经初见端倪。中国15吨级以上重卡市场在历经“斯太尔”的垄断之后,天平正在慢慢向着有实力的新势力倾斜;而他们背后,则不时闪现着奔驰、三菱和德国曼等跨国卡车巨头的身影。其实,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瑞典斯堪尼亚和美国帕卡公司之外,几乎所有的卡车巨头都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他们与中国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结合,一方面使国内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重卡行业的竞争打上了跨国公司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跨国经营将进入全盛时期。作为跨国经营的主体,跨国公司也将有大的发展。我国大型石油企业应当顺应此潮流,发挥自身在知名度、资源实力、技术、装备及规模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克服体制不顺和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弱势,从扩大产品销售入手,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与主权国合作,横向兼并以及到海外承揽国际劳务等多种手段,进入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为达此目的,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在转变观念,招聘和培养人才,开拓筹资渠道,建立国际市场信息网络,赋予企业必要的权力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逐步把我国大型石油企业办成能跻身世界大公司之列的跨国石油公司。  相似文献   

10.
“外行”造“大车”不是什么新闻了,这些进入商用车行业的资本或是看中了商用车发展的前景,或是仅把它作为进入乘用车的跳板,或是资本追求回报的冲动。前者未离去,后者已进来,但真正能在商用车这个行业收获颇丰的企业屈指可数,更多的是尝到“苦果”后黯然离去,或者仍在这个行业里苦苦挣扎。在这其中,“新来者”波导和已不被视为“外来者”的春兰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波导向来对造车一事低调,春兰卡车由于近两年销量下滑也逐渐没有了声音。本期通过采写这两家企业,试图发掘它们进入商用车行业背后的隐情、教训和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中国商用车出口"火热",但在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仍然依赖于当地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借鉴跨国企业在华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模式,将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之后进而守住当地市场。近日,《商用汽车新闻》记者走访或致电跨国商用车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以了解这些企业在华配件的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12.
潍柴凶猛     
凭借一条国内商用车最优质的黄金产业链和在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完美运作,谭旭光期待在中国商用车版图中打造一个令人生畏的重磅武器。  相似文献   

13.
抓一片云感知商用车风云对中国商用车和零部件产业的深入关注是《汽车观察》长期以来的主导之一。这其中有创刊号对德国MAN公司新总裁Weinmann首度秘密中国之行的千里追踪报道,从重卡和客车两条主线分别阐述了2005年之前德国MAN公司在中国的资本布局和技术合作情况,根据国际和国内这两种产品细分市场的动态演变全面剖析了德国MAN公司中国战略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得到了包括沃尔沃和斯堪尼亚在内的跨国卡车巨头的认可。本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伊朗在中国商用车的出口主流市场上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最新的统计数据,上半年,按照国别分类,伊朗作为中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量排在第四位。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商用车企业都将非洲和中东市场作为救命稻草。但是,谁会想到有这么一天,伊朗不再是中国商用车以及欧美等国商用车企业出口的"黄金圣地"?近日,伊朗第一副总统宣布了保护国内生产11条举措,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化战略成为大多数商用车企业的必然选择时,在出口占到总销售额越来越大的份额时,商用车企业的海外之路是日趋平坦还是荆棘满布?请看本报的系列报道:商用车海外市场大调查(一),调查企业包括:北奔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华菱汽车、大金龙、中通、安凯、青年、潍柴、玉柴。商用车海外市场大调查(二)将于226期推出。  相似文献   

16.
就像蓬勃发展、充满机遇的中国市场一样,南美洲作为又一新兴市场同样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两年前,国内商用车市场一片红火,份额不大的海外市场几乎被人们忽略。但随着利好政策退市及全球经济的衰退,国内商用车市场也进入了下行轨道。于是,各家商用车生产企业在等待国内市场缓慢复苏的同时,也下大力气积极开拓和耕耘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今年国内外的商用车市场都不理想,一众企业纷纷陷入低迷的增长周期。哪怕汉诺威车展顶着世界一流商用车展的名头,也不得不面临参展商数量减少的尴尬。中国商用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参展数量和规模,远算不上这一届汉诺威车展的亮点,就技术创新、产品展示、理念传播和解决方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震荡,机动车尤其是商用车产销受到很大影响,发达国家商用车市场趋于饱和,增长乏力,新兴市场由于受到全球震荡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其商用车产销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跨国商用车企在震荡的世界经济形势中表现如何?《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查询了几家跨国商用车企上半年的阶段性报表,进行翻译并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经营将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国经营企业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兴市场、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必然要将自身的资本、技术、管理、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与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市场潜力等优势结合,开展跨国经营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但是,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产生跨文化冲突。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将导致跨国经营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汉诺威车展即将开幕,《商用汽车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到有5家中国商用车企业确定参展。其中,客车企业有大金龙、宇通、青年和中大,卡车企业则是华菱汽车。本届汉诺威车展也是中国商用车企业"代表团"阵容最为强大的一次。2006年,华菱重卡、中大客车代表中国商用车企第一次参加汉诺威车展。2008年,大金龙与一汽解放同时亮相当年的车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