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0年新疆产业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时序分析,然后引用完全分解模型对生态足迹动态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三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总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新疆总的足迹呈上升趋势,产业生态足迹变化各异,在第一、三产业足迹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足迹增加较快;在生态足迹变化的分解效应中,经济规模效应是推动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在波动中也缓慢拉动足迹增长,而技术效应则驱使足迹下降。产业结构与资源压力状况不协调,应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食物消费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1~2015年城乡人口分布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转型趋势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并通过非参数方法估计了城市化与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过去三十多年间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畜禽肉蛋类等食物消费持续增加;城市化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增加了居民饮食的碳足迹、水足迹、氮足迹与生态足迹,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和严重的污染问题;随着未来我国城市化步伐的进一步推进与食物消费转型升级,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将日益突出。最后,提出了通过减少食物浪费、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魏来  薛齐 《城市问题》2012,(2):42-4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测算了其生物资源、能源消费及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临泉县生态足迹存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供需总量失衡、矛盾突出、受"域间贸易"影响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构成不对称等问题;与安徽省生态足迹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临泉县暂时属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等级,相当于安徽省1994年的状态;结合临泉县城市产业经济特点,基于生态足迹角度的分析,认为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临泉县面临的生态压力的主要根源。基于测算结果,提出了临泉县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作为咸宁市温泉酒店环境影响评估工具,以进一步了解温泉酒店本身对资源的运用与效率。对市内4家温泉酒店调查及计算,结果显示皆以C温泉酒店的生态足迹最小,显示出其在单位面积、能源及水资源使用上有较好的效率。整体而言,想要减少温泉酒店的生态足迹,应着眼于加强酒店利用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14):106-109
文章将生态足迹理论引入到了绿色建筑评估中,利用生态足迹减量这一指标来统一衡量绿色建筑在各个方面的生态表现。详细阐述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环境保护中以不同量纲来衡量的生态贡献统一到一个量纲——生态足迹减量。这样将有利于直观的比较不同方面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大小,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的生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29):45-47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14年喀纳斯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得出喀纳斯景区2014年各类型土地的生态占用情况,最後根据生态盈余看出喀纳斯景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2014年喀纳斯人均生态足迹为11.729514,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56231,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而由于喀纳斯景区的生产性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是不能增加的,所以提出只有相应减少生态足迹,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减少赤字状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使用北京市历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1995年到2005年期间北京市生态足迹规模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足迹的最终需求、流入量与流出量都持续增加,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生态足迹部门构成呈下降趋势,其他部门均有所提高;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使生态足迹有减少的趋势;最终需求变化,是引起生态足迹增加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未来,北京市产业发展落实三二一的发展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后,能够更好地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倡导创意农业、技术创新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本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等相关指标对湖南省近10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湖南省生态压力及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确定该地区生态系统压力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6,(4):30-32
文章根据青岛市2013年的统计资料,对青岛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青岛市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18hm2,生态承载力0.515455hm2,总生态赤字为3.66hm2。人类活动严重超出了青岛的生态承载力,造成青岛人地矛盾严重,其中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最大,青岛目前以消耗资源存量作为发展的代价,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孙百灵 《企业导报》2011,(20):147-148
本文以内蒙古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为6.55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4.0121hm2/人,反映出人类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城市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艳红 《企业导报》2010,(6):243-245
生态足迹模型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计算了武汉市2002~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探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为: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经济城市化水平和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武汉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碳足迹相关经验对水足迹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的理论模式和操作经验,归纳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所涉及的重点理论内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其经验,结合水资源的属性和特点,对水足迹评价理论进行相关思考,在水足迹评价的方法学、内容和步骤、需重点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分析提出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13.
习勤  张春 《价值工程》2013,(36):10-12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相关分析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对江西省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江西省的人均生态足迹比2001年增加了68.05%,为2.2366hm2/人;生态足迹与GDP、城镇化、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口的相关系数均在0.94以上;预测得2012年江西人均GDP生态足迹为3659.247hm2,2019年为1798.4273hm2,即未来江西发展的不可持续状态将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含水生态足迹方法,在测度2005-2012年首都圈、长三角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首都圈和长三角生态足迹的水平及其变迁。结果发现,长三角除人均生态赤字之外,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效率均大于首都圈;在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两个指标上,首都圈内各省(市)的差距较之长三角更为悬殊,且省(市)际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长三角的省际差距则在逐年缩小。此外,对比中心城市的表现,北京市拉低了首都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而上海市则起到了拉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理论在长株潭城市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其生态安全是指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理论为研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量化研究的手段,对于研究全球或一个较大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很好的可行性思路.但是,我们研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进而具体到生态安全时,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长株潭生态安全研究与评价时遇到了困难,如果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这能更真实地反映长株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陈兆言  张康静 《价值工程》2023,(33):124-126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资源与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作为衡量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生态足迹的准确预测对于制定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3至2014年安徽省各生物资源及能源消费量,计算了各年人均生态足迹,并采用灰色GM模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作为单项模型进行预测,建立了基于诱导有序几何加权平均算子(IOWGA)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合预测模型,并将组合预测模型与单项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对人均生态足迹的拟合程度较好,具有较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4,(10):22-2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4-2012年生态足迹动态趋势和生态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互相作用的计量模型,以此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协调情况。研究发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发展能力得到逐步增强,但区域多样化指数不断下降; 区域人均GDP 与生态足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区域生态足迹对人均GDP 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而人均GDP 与生态足迹之间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最后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建国 《物流技术》2014,(19):352-353,370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我国煤炭供应链引致的环境足迹和社会足迹问题,其中环境足迹主要包括:碳、水、氮和硫等,社会足迹主要包括事故数量和放射性足迹。最后提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烟气脱硫系统和脱硝系统等煤炭供应链足迹减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选取测算生态压力指数(EPI)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计算2009年中原经济区各地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中原经济区范围内28个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内部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年中原经济区各市生态足迹均超过其生态承载力,普遍呈现生态赤字的状况;(2)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指数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生态安全呈现三级阶梯的状况;(3)徐州市、许昌市和邯郸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相对较安全,开封市和襄阳市利用自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和谐.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应在强调粮食核心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态足迹供给的同时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具地方特色的、合理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卞利花  丁生喜 《价值工程》2015,(11):218-22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2009~2012年生态足迹及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基本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青海省重点开发的26个区域在生态足迹方面差异极大。因此,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