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宋代的茶商和茶商资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于海者,不宝珠玉,则宝犀娼;商于陆者,不宝盐铁,则宝茶茗。”①宋人李新的这句话表明,随着宋代茶叶生产的空前发展和茶叶流通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经营茶叶贸易已成为宋代商业资本追逐利润的主要途径之一,茶商资本也成了宋代商人资本构成中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就宋代茶商的构成情况和茶商资本的经营方式做些探讨。一、宋代茶商的构成与多数行当的商人一样,宋代的茶商也大致可以分为行商和坐贾两类,在当时的文献中,前者往往被直呼为“茶商”或“茶客”,后者则通常被称作“铺户”或“磨户”。一般情况下,是先由茶客从生产者即“因…  相似文献   

2.
1997年 2月落户上海南市的嘉国服饰有限公司,是生产销售各类服饰的企业。短短的 3年多时间,“嘉国”生产的服饰已遍及祖国大陆 20多个大中城市, 160多个销售网点。嘉国服饰“ MIDEC” (米迪 )、“ M2”等品牌已成为现今市场最畅销的时装。嘉国公司成功的“秘诀”何在 ?嘉国公司董事长、台商黄民雄谈得最多的还是“创新”二字。 1.品牌创新   时装发展,千变万化,创新是服饰企业的灵魂。创新不是无源之水,需要思索、需要投入。为了创新品牌服饰,公司成立了由 20多名具有本科学历,擅长服饰设计人员组成的新产品开发设计部;每年…  相似文献   

3.
理学是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同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也彰显出宋人独特的审美观。从南宋服饰的时尚消费现象入手,探讨理学从学术思想到审美习俗之间距离,进而说明理学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实际并不像某些学者想像中的那么严重,过分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服饰自身的发展规律会妨碍我们对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朝铭 《魅力中国》2013,(26):87-87,142
探讨了畲族服饰的特征,特别是全面解释了“凤凰装”。本文通过探讨畲族传统的服饰,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畲族服饰还应该要借鉴当今的服饰的一些因素.从而让传统的服饰得以更好的发展和传承。畲族的服饰对于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名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重要以及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里有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这里有最后的枪手部落;这里有古色古香的芦笙舞、踩鼓舞;这里有热情豪放的山歌、酒歌;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是联合国公布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世界级风情区之一,是贵州旅游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是一个“品牌孵化器”,这已是服装业界人士的共识。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晴雨表”,2009年3月26日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9),注定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特殊时期继续担负使命。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11,(11):27-27
森马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12月18日,总部位于浙江温州,是一家以服饰经营为核心产业的集团公司。集团核心企业——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虚拟经营为特色,以休闲服和童装为主业,拥有“森马”和“巴拉巴拉”两大服饰品牌,销售终端5800多家。  相似文献   

8.
袁磊 《魅力中国》2014,(24):93-93
河南省南阳地区是发现汉代画像石最早的地方,画像石的种类也比较丰富,给我们研究南阳画像石提供的丰富的资料。而南阳画像石中的“吏”画像石也是为数众多。在汉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服饰除了用来御寒以外,还用来代表阶级等级。本文从“吏”服饰中的冠饰研究来分析汉代“吏”的冠饰。  相似文献   

9.
《中国集体经济》2013,(8):13-13
刺绣,又称丝绣,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亦称“女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工艺。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借助针的运行穿刺绣制而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花纹或文字的工艺,刺绣是完全的手工艺。在汉代,刺绣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宫廷服饰、日用品。到了宋代,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进了中国刺绣工艺在宫廷与民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焦亚珂  徐青青 《魅力中国》2010,(23):306-306,312
中国传统服饰的装饰图案表现是具有中国元素,是中国味道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风”服饰时尚风潮愈演愈烈,中国传统艺术形态深受世界著名服饰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饰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应该在服饰设计中运用更多的中国传统图案,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探索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燕 《新西部(上)》2009,(6):115-115,114
本文分析了宋代诗人苏舜钦的诗歌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在“西昆”风气弥漫之际的北宋中叶文坛,从诗文两方面对不良文风的抵制。使以文为诗、以议论写诗这样的“宋诗”方式,在宋代第一次深刻实在地获得了反映现实政治内容的意义和品格,形成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宋代士大夫文人以天下为己任,“重文轻武”。他们积极努力,期望能实现政治宏图。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及现实的残酷,宋代士大夫文人,大多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很多宋代士大夫文人有过被贬的经历,壮志难酬,经历种种磨难,谁悲失路之人,无限伤感的悲伤情绪尽诉诸于笔端。  相似文献   

13.
他的形象几乎可以归于“嘻哈族”。已经48岁,但他喜欢穿大红大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服饰,喜欢染发,喜欢高尔夫,喜欢开“林肯领航者”越野车。  相似文献   

14.
何忠礼 《杭州研究》2010,(2):146-153
自汉高祖刘邦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后,其说多为汉、唐以来许多帝王所继承。他们所谓的“共治”,只是将士大夫作自己的统治工具而已,因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到了宋代,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空前高涨,使“共治”走出了以往“牧民”的范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以范仲俺为首,包括姚坦、吕端、包拯、韩琦、文天祥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士大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范仲淹为官清正,志向远大,自他踏上仕途的一天起,无论身处朝廷或地方,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可谓敢说敢做,奋不顾身。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言辞,就是“共治”思想的最好体现。宋代封建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做得较好,从统治者方面来说,由于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实施十分严密的统治手段,他们不仅重视士大夫的作用,而且也敢于放手让士大夫参与政治,实现“共治”。从士大夫方面来说,一是不讲门第的宋代科举制度,使大批才能卓越的贫困士人脱颖而出,极大地笼络了士心;二是宋代士人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参与“共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千年的服饰制度顺应着中国传统地制器尚象思维并服务于政治体制。早在周朝就形成具有政治色彩等级区分的冕服制度,但除去政治因素,服饰形制的变化同样也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比如,唐朝在经济文化昌盛的大势下,服饰艺术决不局促于原有基础上添枝末叶的变化,容天下一切可容,带来唐代服饰突破性的变化。女子领口开敞露胸,并有女子穿胡服之风以求新意。而宋代理性思维的回复使服饰又回归于内敛含蓄之势。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传统服饰装饰艺术和服饰审美方面也呈现出变革的延续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李永康 《魅力中国》2010,(6):333-334
台谏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所谓“台谏”,乃御史台官与谏官的合称。秦汉以来,台谏制度经过长期的萌芽与发展,至宋代,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宋代台谏制度名义上承袭唐、五代体制,实际上,亦有很大变革,因此与前代监察与谏官制度有很大不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谏院作为言谏机构走向独立;台谏合一之势已初见端倪;台谏更是成为皇权与相权天平上的重要“砝码”。同时,作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台谏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7.
杨旭 《中国西部》2012,(8):136-138
“天下海棠本无香,独昌州海棠香气扑鼻”,这首自宋代便开始流传的名句让荣昌“海棠香国”的美誉一时之间不胫而走。一个海棠飘香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电子商务成为近两年最热、发展最快的领域,另一方面,所谓电子商务,“电子”只是工具,“商务”才是核心,韩都衣舍将韩风服饰的引入与电商结合,这种结合算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19.
邹宇 《魅力中国》2012,(32):16-16
宋代绘画亦被称“百代标程”。在宋代,山水、人物、花鸟的分科全部完成,中国画诸多艺术主张均滥觞于宋。宋代绘画在确定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但是绘画,就画学教育也是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0.
陈竹 《魅力中国》2010,(23):314-314
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一含“汉化”、“胡化”的融合过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最为激烈和突出的时代,融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化”固然是发展的主流,但胡族对汉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服饰、饮食上,汉族就有明显“胡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