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和八大中心角度出发,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六大中心城市——武汉、杭州、青岛、成都、沈阳、南京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六大中心城市的各项得分和排名,得出结论: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最高,城市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潜力;其它5个城市的优劣势各有不同,其中杭州相对领先,成都和南京居中,青岛和沈阳相对落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论述了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枢纽,其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活力,影响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兴衰走向;提出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必须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选择若干中心城市进行建设试点的观点及其理论与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的任务、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于西安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西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从"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扩展辐射范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科技文化优势,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对外经贸联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和八大中心角度出发,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六大中心城市——武汉、杭州、青岛、成都、沈阳、南京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六大中心城市的各项得分和排名,得出结论: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最高,城市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潜力;其它5个城市的优劣势各有不同,其中杭州相对领先,成都和南京居中,青岛和沈阳相对落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怀化建成五省周边中心城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怀化建成湘鄂渝黔桂五省周边地区中心城市的呼声很高。就交通和区位条件,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怀化建成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确有很多优势,但距此目标仍有一定距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给怀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此,怀化首先应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构筑五省边区经济增长极;其次应立足区位优势,建成区域交通、商贸、金融、信息和文教医疗中心;三是要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建成特色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刚刚批准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的扶持使得郑州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郑州,其城市辐射力却明显的发挥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抢抓机遇、增强郑州区域辐射带动力从而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就成为了当前郑州必须补的"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在阐述郑州增强城市辐射力必要性的基础上,来分析郑州区域辐射力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组建放在了更关键的地方,对这个方面的组建进行了统筹安排,并提出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促进工业以及自然方面进行更好的联合以及统筹性发展,同时亦是都市发展改革方面的基础性方向,也是成都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本质性需要.本文分析了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深化促进环保型发展为一个体系性的项目,需要促进经济方面的良性发展,同时也需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侵害方面进行更好的处理,以绿色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产业为发展支撑,以制度建设为发展保障,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4-2018年中国内地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对地区间发展差异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保持稳健,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尚未凸显;工业发展、教育水平和外资引入是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绿色效应的关键路径,而经济发展则是重要的潜在渠道。据此提出全方位深入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其引领绿色发展的整体驱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同时,兼顾城市综合发展异质性特征,注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涪陵,迎来了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比于前期的“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初级阶段,如今上升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实质阶段。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充实中心城市内涵,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涪陵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何江华  靳能泉  周明中 《经济师》2013,(11):180-182
建设次级中心城市是四川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业面临的问题甚至会阻碍城市发展,文章从建设次级中心城市视角剖析达州房地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广东经济》2011,(10):55-57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表面上看是在广州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较为独立的经济活动,但其实质离不开和周边行政区域的紧密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尤其要重视跨行政区域情感认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杨兴平 《经济》2022,(1):94-96
我们要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契机,依托高铁站"双枢纽",助力"双城记",融入成渝同向发展新格局,倾全市之力打造宜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亮丽名片,不负时代,不负众望,把宜宾建成人人向往、宜人宜宾的美好城市 当下的宜宾,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中国共产党宜宾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宜宾作为"中国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倍加珍惜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只争朝夕,顺势而为,实现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成渝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渝两地经济加速融合,作为地处"成渝之心",同时进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成都1小时经济圈",可直接承接"双核辐射"的大足,要在2015年建成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机遇空前,挑战更甚。要找准大足的差距,分析大足的优势,探寻大足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区域自主创新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面对环境资源制约国家或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经济建设是中心,技术创新成了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与自主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构建一个城市不同层次的创新系统,完善自主创新的载体,使之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正从"人人互联"走向"万物互联",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互交织,治理场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一方面,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信息由单中心传播向多中心传播转变,极大提升传统治理场景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治理边界从传统物理空间拓展至数字空间,产生了诸多新的数字治理议题,如数字身份认证、算法治理、数字鸿沟等.面对城市治理场景日趋复杂的挑战,政府决策难度在不断加大.仅仅依靠经验性决策以及小范围的投票式决策,不能满足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城市运行中心的建设,就是通过数字化让资源最优化、让城市会思考、让治理更高效、让生活更美好的实际举措,切实提升政府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潇潇 《当代经济》2017,(36):19-21
以国家最新确定的11个国家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开放高地和人文凝聚等城市功能选取23个相关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5年这些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质量差异较大,重庆在综合质量排名中位居首位.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期,这是国际经济学界认为的普遍定律.淮安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40%,从现有资源条件、人文特色、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区域发展态势分析,淮安中心城市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正处于这一转型期的战略起点上.淮安应强化交通、文化、人才、市场化"四大开放型体系"建设,推进中心城市由大城市向都市区、公路交汇节点向综合交通枢纽、市域中心城市向辐射苏北腹地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9.
目前,城市智能化发展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且已成为研究城市问题的热点,许多城市的智能化建设已逐步付诸实践。然而,针对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城市类型的专项评价研究更少。城市规模、定位、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其智能化发展模式、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在分析城市智能化发展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包含城市智能发展支撑能力、智能发展现状水平和智能发展核心动力三大系统的国家中心城市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丰富城市智能化发展理论体系,提高城市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城市智能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石月霞  姜云霓 《经济师》2011,(9):193-194,196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依赖城市的贡献,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载体,对其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挖掘越来越显得重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城市成长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2006年前后各项指标体系得分变化较大,虽然未能改变武汉在城市圈中"霸主"的位置,但鄂州、孝感、咸宁、仙桃等城市的发展速度迅猛,城市成长力逐渐变强;多中心格局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