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世兵 《发展》2004,(5):44-4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城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8.7亿,约占总人口数的62%;农村劳动力为4.8亿,约占总劳动力数的66%,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从现有的农村资源情况看,农业生产只需要约1.7亿劳动力,其余1.5亿为富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城镇将新增劳动力9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万下岗职工和800万已登记的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300万人.按照2004年预期经济增长速度7%测算,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在1300万人左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转移的方式有干个体、办私人企业、劳务输出等,转移的终极目标是到城镇就业(经营)并定居为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安庆市每年外出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均在90余万人以上。其中2000年安庆市外出半年以上农村人口为949930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8.53%,其中务工经商的为745233人,占全年外出半年以上人的78%;2001年据农村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外出就业人员为98.23万人。虽然安庆市的农村人口流动就业的半径遍及全国的30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一些发达省市。据统计,仅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以及广东六省市的就达60.35万人。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因素相当复杂,它涉及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许多早期的研…  相似文献   

5.
唐红军 《中国经贸》2009,(10):176-176
河北省迁安市是近年来发展壮大的县级市,全市总人口约68万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钢铁产业的发展壮大,已经有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但经2003年调查统计,迁安市尚有男16-45周岁、女16-35周岁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3.5万人未实现就业,并且未来几年每年还将有约8000名左右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新增长的劳动力。这样到2009年,迁安市将有5.9万名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这些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并且90%以上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只能从事普通的简单体力劳动。鉴于此,2004年以来,迁安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2004-2006年,累计开展培训304期,培训31398人次,就业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农民收入互动关系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截止到2012年,广西农村人口416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5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1011万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8%.其中:区内400万人次,区外611万人次。2013年1-6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8万人次,  相似文献   

7.
牛兴民 《发展》2004,(9):64-65
甘肃定西是个农业市,有农业人口26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61%,有农村劳动力130.97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6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81%.  相似文献   

8.
对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石门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5万人,占总人口的85.5%,农村劳动力资源有34.5万人.  相似文献   

9.
更阳 《老区建设》2007,(10):7-9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分艰巨。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548万人,农牧民总人口359万人。农牧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5%,农村劳动力185.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6.27%。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05万人,每年还新增5万左右的劳动力。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劳动力为98.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3%,女性劳动力为8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7%。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西宁、海东9县,劳动力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8.9%。[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吴兰军 《发展》2005,(2):28-29
2004年10月26日,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发言的开头部分有这么一段话:"在四川、安徽、湖南、甘肃等劳务输出大省以及其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许多市县外出务工人员寄回的劳务款已经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有的甚至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几倍.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一个时期,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仍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增加,其中许多还要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这表明,甘肃省的劳务输转工作成绩可喜,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对全国31个省份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 2005年末,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8319万人,比上年增加957万人,增长5.5%。已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7.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并呈现出以异地转移为主、就业以制造业为多、西部地区转移人数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黄冈市总人口726万,其中农业人口555万,占76.4%。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260万,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3.9%;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9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10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6.9%。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构成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5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211.1万人,占49.5%;女劳动力1237.4万人,占50.5%。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劳动力已成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劳动大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他们文化素质比较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缺乏在城镇就业的劳动职业技能,外出劳动力就业面临种种困难。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建立外出劳动力就业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诸如分类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通过构建浙江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等3个指标影响最大,反映政策因素的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总量巨大,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4414%,增加到2005年的52.5%,与全国逐年呈下降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有,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增强,以就地转移为主。2005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为3714%,辽宁省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就地转移占已转移总量的79.6%.异地转移仅占2014%。[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希君 《发展》2006,(9):22-23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目前,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39%,高于全国58.23%的比例,农村富余劳动力为360万人,每年还以4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9.
马远志 《发展》2007,(8):27-28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临夏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贫困面大,富余劳动力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紧迫。临夏总人口195万,农村人口达172万,占总人口的88%;  相似文献   

20.
谢恒  曹虹 《老区建设》2009,(21):13-13
一、贫困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我县是劳动力富余大县,总人口35万人,农村劳动力总人口11.4万人,16~35岁年青劳动力5.01万人,35岁以上劳动力6.4万人,长年外出劳动力3.5万人,留守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兼职劳动力7万人,其中贫困村劳动力人口1.5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