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SBM模型测算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分别构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PVAR模型,研究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和公共管理变量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01—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加剧;东中部地区旅游生态效率负响应于文化氛围,而在西部地区为持续增强的正响应;人口素质对中西部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弱于东部地区;各区域对公共管理变量的正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滞性,西部地区见效最快。基于此,提出提升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建议,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文基于2005—2014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DEA模型对我国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算,运用Arc GIS软件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探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科技创新、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地域性差异很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水平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产生了负向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生态效率,对外开放水平对生态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30个省2008-2021年双向投资存量数据,测度了双向投资耦合协调值以及分析了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推动双向投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双向投资耦合协调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规模、对外开放度、技术创新等因素对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因素则为负向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和非重点省份样本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沿线7省份为研究样本,使用“自下而上”法估算旅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旅游生态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ArcGIS软件和自然间断点法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7省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有小幅度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增长拉动;(3)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处于生态效率提升阶段,技术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大幅拉动作用;(4)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南北端省份向较高效率变动、中间省份效率值降低的态势,中线工程的整体生态效率值略高于东线工程。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赋能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契机。本文利用2011—2020年中国1075家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数字赋能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创新性地提出产业链整合的逻辑框架和测量方法。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赋能提升1单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26%;数字赋能通过提升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和供应链效率等进行产业链整合,进而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数字赋能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因企业性质、行业特征、营商环境等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非国有、非高技术类、地区营商环境较好的企业数字赋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更高。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数字赋能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解,解释了“索洛悖论”来自于产业链整合的差异性,这为数字赋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采用1998—2012年中国各区域及1971—2011年国际各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各区域及国际各国的生态效率,分析了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在时间上存在较清晰的分界线,其影响作用在不断变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制度环境下会对生态效率产生不同的作用;应结合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调整影响因素以达到提高生态效率的目标,单纯调整影响因素不一定能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00—2017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利用ArcGIS技术和莫兰指数展现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冗余率剖析效率损失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研究发现:(1)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地区差异明显,济南、烟台处于效率有效状态,其余各市处于非有效状态。从历年趋势看,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在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下降态势,2013—2017年稳定在中等效率水平。(2)从空间特征来看,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低—低”集聚型和“低—高”集聚型地区偏多,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为两个高效率集团。(3)从生态效率损失原因来看,农药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同地区效率损失的具体原因也存在差异。因此,要想获得生态效率的提升,有必要从生产要素投入和污染物排放两方面进行管控和改善,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分析单位,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内部驱动因素,为推进我国绿色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表明: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低值占大多数,增长较缓慢;区域间差异化显著,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多极化趋势;从全局自相关来看,莫兰指数均显著为正,省级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水平是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空间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省级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全要素框架下构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BM模型测度了中国2000—2018年期间30个省份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和供给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梯度下降的规律;(2)华中、西南地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趋势,而华南地区表现出倒“U”型趋势,其余四个地区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多数省份位于空间集聚区内,仅有少量省份分布在空间离群区内;(4)工业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人力资本要素、科技创新要素、绿色能源要素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工业产权结构明显抑制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绿色资本要素的影响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黄河流域34城市的生态效率,显示近年来沿黄城市生态效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动态上具有“上升—波动—下降”的阶段特征,空间异质性为下游>中游>上游,存在高值区与低值区的空间趋同分布,下游城市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较快,但是规模效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城市规模、财政支出占比对生态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据此提出中、下游城市群地区应强化创新驱动与生态技术转型,发挥集中治污的规模效应;沿黄特大城市要按照“瘦身健体、减量增效”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游生态脆弱区或资源富集区城市应减弱政府财政依赖,在招商引资中强化环境规制,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2018年我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三阶段DEA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析我国林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时间波动趋势,先下降后上升;东北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林业用地面积、营林固定资产投资、林业从业人数和林业能耗对林业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效率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7-2013年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各城市生态效率值,测度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效率值略优于武汉城市圈。随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试验区生态效率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两试验区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的因素不同,但生态效率的增长动力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试验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两个试验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且均已进入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同时,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开放程度是影响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但各因素对两个试验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测度"一核一带一区"旅游生态效率及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时间上以2011年为界划分为平稳期和波动期,空间上变化显著;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一核一带一区"旅游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环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费用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投资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无明显影响。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生态效率,但是在投资型环境规制不能提升生态效率的情况下,加强技术创新并不能对生态效率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同时提高费用型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并对周边区域的资源产生了挤占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实施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战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等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生态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