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包装工业》2009,(6):11-11
无论是数字印刷工艺还是传统印刷工艺,现在都要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通讯手段,互联网已经动摇了印刷媒体长期建立的霸主地位。在最近的一次针对欧洲印刷服务供应商的调查中,世界著名调研咨询机构赢船公司发现,这些企业大约有14%的生意是在互联网上做成的,比如说接收订单、管理工作流程数据和处理发票等。截至2010年,  相似文献   

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研究是太阳能电池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低成本、光电转换效率及制备工艺简单化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DSSC常用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DSSC的丝网印刷方法,并对喷墨印刷、移印、柔印等其他印刷工艺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随印刷电子技术的发展,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印刷工艺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是降低生产成本,并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印刷电子学为设计低成本的电子产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在未来几年内,采用印刷技术,在低温条件下使用纳米材料可能会带来印刷电子产业的变革。印刷电子产品可包括非常廉价的射频标签技术(RFID)、低廉的并可随意处理的显示器/电子纸、内部连接件、部分电子组件(如印刷电路板)、传感器、存储器以及耐用的用户界面。此外,印刷电路板可用喷墨印刷片基代替。直接打印的纳米粒子油墨还可用于电互连组件。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如何使材料沉积和热压结更精确等方面,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确保互连部分的质量。适当的过程控制将保证印刷互连组件有适合的导电率。其中,印刷参数,如油墨温度、墨盒高度、片基温度(片基表面接受墨滴的位置是固定的)等,是印刷质量评价中应考虑的影响因素。为了使导电线路得到良好的分辨率和可重复使用的性能,这些参数非常重要。另一个关键技术是片基处理,它同样决定了线路板的质量和分辨率,由油墨与片基表面之间的化学交互作用(表面能)确定油墨附着在片基的质量。一个优化的表面可以在金属线路黏结和分辨率之间找出最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可以得到表面能的最佳值。常见表面处理方式有等离子处理、电晕处理和化学处理。在本研究中,对所用聚酰亚胺片表面采用电晕处理和化学溶液处理,用于评价表面能和确定最佳表面能值。  相似文献   

4.
柔性版印刷技术刘筱霞,王涛柔性版印刷是一种适应性很广的印刷工艺,它不仅可在各种粗糙的吸收性较强的材料上进行印刷,而且也能在玻璃纸或铝箔等光滑表面上进行印刷,还能在乙烯基、聚乙烯簿膜等柔软的材料上进行印刷。它的特点是:设备投资少,工艺操作方便,制版速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包装行业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的应用于包装设计工作中,印刷工艺在包装设计工作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印刷工艺的进步,对于包装设计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增大,如凸轮印刷工艺、凹轮印刷工艺、烫银印刷工艺、烫金印刷工艺、平版印刷工艺等在包装设计工作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对于保证设计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对平版印刷、凹轮印刷、立体印刷几种典型的印刷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包装设计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
印刷设计是平面艺术设计的主体内容,优秀的印刷设计方案能否实现,印刷工艺的运用是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印刷设计与工艺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目前印刷设计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印刷设计实践教学提出了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包装工业》2013,(7):86-88
中国印刷业的"转型"之潮汹涌澎湃,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转向低能耗,从粗放转向集约。近年来,尝试转型的印刷企业越来越多,在这个新兴的群体中,北京博海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海升)可谓独树一帜,自1999年成立以来,博海升历经四次业务转型,从平面设计到商务印刷、出版物印刷、期刊印刷,再到如今的包装印刷,历次调整都取得了令人钦羡的成功。在起伏跌宕中实现了一系列转型升级之后,博海升总经理郭洪海笑谈过往,波澜不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香烟包装印刷现状,分析了香烟包装以凹印为主,推广组合式印刷的工艺形式,指出新形式下绿色环保烟标印刷势在必行,并对环保油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绿色印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绿色印刷在美国、日本、德国的运用距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绿色印刷已从概念讨论阶段发展到实际应用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绿色印刷无论是从印刷理念、技艺标准、工艺、原材料等方面还是在印刷科技手段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绿色印刷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本文期望通过对绿色印刷的研究,加强对绿色印刷的认知程度,为努力发展绿色印刷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印刷产品的质量与纸张的性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印刷操作中,对纸张的要求会随着印刷品性质、质量要求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纸张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印刷工艺的适应性能也不一样。纸张的吸墨性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转移是依靠压力和纸张纤维交 织间隙  相似文献   

11.
印刷油墨在近红外波长区域的响应是不同的,不能用CIELAB、sRGB或HSB这些基于可见光颜色理论建立的色彩系统参数来描述。用来描述人眼接收图像的RGB加色呈色系统与可以覆盖几乎全部可见光谱内印刷品的C0M0Y0色料减色呈色系统相对应。加入对红外波谱有着极佳响应的黑色油墨,配上CMY减色油墨,就可以使每一种色调有着无数种配比方法。CMYK印刷油墨的特性是得到独立图像两种外观表现响应算法的基础,一种是日光下的图像外观,一种是红外光下的图像外观。预设算法基于两个图像,即原始图像X0和在蒙版F基础上生成的印刷图像X。此举的目的是通过对红外图像检测实现文件防伪。在仪器帮助下,700~1000nm波长范围内的图像元素为可见,使只用原色油墨印刷图像进行信息选择成为可能。每个原色油墨的特性用于向为生成红外图像而进行的RGB/CMYK图像分离过程中引入新的标准。这种图像分离称为CMYKIR图像分离,并用其来设计红外响应图像的油墨用量,这种红外响应包括IR效果的产生和消除。CMYKIR印刷的目的在于,引入可见光谱下无法观察到的红外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尚没有金属油墨可以在室温下只通过印刷步骤便形成导电图案的技术。例如使用纳米金属油墨在塑料电子产品上印制导电图案,必须进行额外的烧结处理,通常是通过加热至高温来实现。在烧结过程中,形成图案的纳米粒子(NPs)发生团聚以形成连续的导电层。近年来,发展了很多新型的烧结工艺,如微波、激光烧结,脉冲氙气、电子或化学烧结以及等离子烧结等,但是这些方法通常需要高成本的设备以及复杂的预处理或后处理工艺。因此,对于油墨而言,尚需研究的课题是,印制后无须额外烧结工艺即可获得高导电率。  相似文献   

13.
印刷过程中,印刷供墨量是决定颜色复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是通过胶印机操作台调节墨键开度来控制。本实验根据印刷机供墨原理设计了印刷测试图并进行印刷实验,得到不同印刷供墨量对应的密度值;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油墨密度与印刷机墨键开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作为印刷过程墨量自动控制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铜导电油墨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进行喷墨印刷形成铜导电层,并研究基于铜络合物的铜导电油墨与柔性基材的相关性。本研究首先采用氧等离子体对PI薄膜表面进行改性,以测试接触角来表征改性前后薄膜表面性能的变化。通过优化等离子体反应参数使接触角降低。再利用喷墨印刷在改性前后PI薄膜上沉积铜导线,在200℃氢气环境下进行热处理,印制铜线发生烧结而收缩。采用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XRD)、非接触式三维轮廓仪和四点探针分析铜导线形状、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及电导率。结果表明,经氧等离子体改性的PI基材上可成功沉积具有纯铜相的连续铜导线且具有良好的烧结微观结构,同时确定了铜导电油墨与基材表面性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人们对环保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印刷与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水性油墨逐渐被市场接受。但是,目前国内与水性油墨配套的印刷设备多数存在烘干效率低,从而导致印刷速度难以提升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论文以Logarithmic模型为基础,分析水性油墨的热风挥发干燥机理和过程。在热风温度为50℃,热风流速为6m/s的条件下,假设实验条件遵循费克第二定律:干燥初始阶段,固体基质的流体均匀分布;干燥过程中,扩散系数保持不变;表面传热传质阻力忽略不计以及保持体系一维扩散等。在该实验条件下,对水性油墨在干燥过程中残留流体比例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Origin统计软件),以相关系数的平方作为评价模型的依据,并对Logarithmic模型进行修正,得出与水性油墨干燥过程吻合的改良模型。最终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水性油墨干燥效率,而且能够为水性油墨印刷设备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相关印刷设备印刷速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印刷工艺中,涂布纸对油墨油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其决定了油墨的固着速度,从而影响印刷质量及生产能力。在过去的15年里,许多科研人员研究了涂层的孔状结构对油墨固着的影响,但并没有关于油墨组分及乳化对油墨吸收及固着影响的报道。研究人员曾提出过几种不同的假设来描述油墨油的吸收过程。Donigian提出了多相理论来描述油墨油的吸收,假设涂层结构对树脂相及油墨油相的吸收速率不同;Gane等人提出,油墨的逐渐固化表明涂层吸收油墨油的过程是在没有任何明显组分分层下逐渐固化的;Xiang和Bousfield提出的滤饼理论表明,颜料粒子与累积在墨层与涂料之间的的硬树脂也具有滤饼特征。在印刷过程中加入润版液会改变油墨的黏度。Ercan指出在高和低剪切率下,黏度与印刷中油墨拉丝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稀释剂(如矿物油)的纯黏性行为相比,油墨(包括相互溶解的软树脂)的弹性增加时会导致更小的拉丝。Xiang在更早的时候已提出这种假设。Xiang后期的工作表明纯油墨与油墨乳化后形成的墨膜初始状态存在差异。Xiang和Fr(o|¨)berg研究了乳化油墨的黏性,他们发现油墨附着过程中黏性上升的初始速率似乎不受外加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油墨油组分和油墨乳化现象对固着速度的影响,并将基于滤饼理论的预测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过滤实验和流变测试的结果拟合描述油墨固着过程方程,并探讨在不同纸张上,3种油墨(热固型油墨、乳化热固型油墨、单张纸胶印墨)固着速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得到能够用于铜版纸打印的喷墨墨水,制备了一种铜版纸用快干型喷墨墨水,并对其打印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利用自制喷墨墨水与普通喷墨打印墨水在铜版纸上进行打印对比试验,进行色度分析、边缘锐度测试及物化性能、耐水性、耐老化性试验。结果表明,自制喷墨墨水稳定性较好,适用于压电式喷墨打印,干燥速度快,耐水与耐老化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普通喷墨墨水,能够较好地应用于铜版纸打印,但色密度偏低,色彩再现范围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18.
通过液相化学还原法,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保护下,利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制得了较高浓度的纳米银悬浮液。经过对表面张力等参数进行调整,将得到的纳米银悬浮液制备成喷墨导电墨水,上机打印。用数字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四探针测试仪对不同打印次数的样张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重复打印2次以上的样张其印迹具备导电能力。将重复打印的样张进行水洗处理、低温热处理和激光扫描处理后,发现其导电性能均可得到提高。重复打印3次的样张经激光扫描处理后导电性能最好,其方块电阻平均值由处理前的270Ω/□降低到4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环保型水性树脂在印刷及涂料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溶剂型油墨相比,由于水性油墨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较低的干燥速度,容易发泡,pH稳定性及不同的黏度特性,使水性油墨的研制非常困难。但随着化学和印刷工业的发展,水性油墨将逐步取代溶剂型油墨。本文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等水性树脂为原料,正丁醇为溶剂,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二甲基乙醇胺为pH调节剂,通过溶液聚合的方式得到丙烯酸树脂。合成的丙烯酸乳液与纳米二氧化硅通过乳液聚合的方式得到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丙烯酸乳液,并且利用此乳液制备水性油墨。通过动态光散射仪与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粒子的分布及表面形貌,并且还研究了油墨在玻璃板上的附着力及油墨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