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吴蕾 《新经济》2015,(Z1):114-115
在审计基础理论中,审计抽样风险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导致对审计抽样的风险应对仅仅停留在框架层面,甚至成为转嫁法律责任的借口,长此以往,将十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水平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理念也朝着信息化、数据化的趋势发展,审计抽样的风险也逐步能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均值估计抽样方法的缺陷,以审计风险为中心,将扩展审计博弈与审计抽样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均值估计抽样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审计风险计量、审计抽样的系统性决策问题,可帮助审计师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策略分析与选择,提高了均值估计抽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最后,用实例演示均值估计抽样过程以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众多文章及专业书籍不是将审计风险与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联系起来而是分割开来的事实,在综合了英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有关审计风险、抽样风险以及非抽样风险的若干论述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在符合性测试阶段,抽样风险中信赖过度风险与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非抽样风险对控制风险评估水平的影响;以及在实质性测试阶段,抽样风险中的误受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的审计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4.
邱雪中 《经济师》2010,(9):186-186
文章对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系统介绍了各种抽样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对综合应用各种抽样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产管理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抽样技术基本停留在标准型抽样阶段,且不能做到实时监控,导致许多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不能及时发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将连续型抽样方案的特点和实施的具体要求,与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职能相对比,发现连续型抽样方案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是具备可行性的。结合审计案例,对其原有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对比,发现运用连续型抽样,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运营实现实时监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工作人员犯错的几率。对企业内部审计抽样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连续型抽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对扩大连续型抽样的应用范围,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审计抽样风险是指从特定的审计对象中按一定的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审查,并根据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中的样本特征与总体的实际情况之间具有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统计抽样方法被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前者是为了对审计总体进行定性评价来说明总体质量特征,后者是为了对审计总体进行定量评价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本文通过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了统计抽样技术的属性抽样的应用步骤及变量抽样技术与应用步骤,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统计学中抽样技术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玲玲  杜莉 《经济师》2008,(3):156-157
文章介绍抽样审计技术的产生,分析抽样审计发展遇到的挑战,指出抽样审计技术的基础——内部控制评价,并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审计工作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统计抽样审计来提高单位内审的工作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本文针对统计抽样审计原理进行分析,旨在研究统计抽样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认识到统计抽样审计是企业加强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内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审计的显著特征是在评审内部控制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与固定样本量抽样相比,连续抽样是一种审计人员常用的属性抽样形式,通过边抽样边评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审计测试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当进行控制测试时,所有偏离都要进行分析,不论是控制偏离或者是金额错误,也不管偏离的统计影响如何,审计人员必须分析某类控制偏离对会计报表的潜在影响,通过分析确定发生错报的范围、可能性,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审计中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迎霞 《生产力研究》2008,(21):166-167
审计抽样按其决策依据的不同可分为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文章通过对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比较,阐述了在实务中如何运用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  相似文献   

12.
高蔷  胡晓莲 《经济师》2003,(6):208-209
制度基础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审计的抽样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理论、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支持 ,相应地审计抽样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理论、审计重要性水平被称为制度基础审计三大基石 ,三大基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将随着经济的发展 ,审计理论与技术的进步而进一步演进  相似文献   

13.
王朋才 《经济师》2005,(10):238-238
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抽样工作的合理安排,可以充分揭示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或错报,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将假设检验思想运用于审计工作,有助于一些未知现象或数据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中国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如下: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和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在审计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是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和总体的特性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可以控制,但是难以彻底消除。因此,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结果,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即审计人员总要承担一定程度上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内部审计对可控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 从内部审计主体来看,审计风险贯穿于其审计活动的始终。拟定审计计划时.由于计划不充分可能导致做出错误审计决策的计划风险,如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放弃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派遣审计人员时,有委派人员不胜任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如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差或具有不良职业道德等;在搜集审计证据时,有收集不到足够有效资料的证据风险,如被审计单位有意或不及时提供必要的资料等;运用抽样技术时,有样本数量和样本选择不当的抽样风险,如抽样数量过多会浪费成本、样本选择不当会走弯路,使审计得出相反的结论等;编制审计报告时,有审计意见发表不当的报告风险,如审计报告不准确、不公允等等。  相似文献   

16.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根据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以及为降低实际工作中的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而采取的相应防范与控制措施,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有把握了项目审计风险的特点,才能在宏观上对审计实施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前提。主要探讨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审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存在,降低了审计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使相关决策者在依据所获取的审计信息作出评价和决策时受到限制。降低信息使用风险为注册会计师开展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查错纠弊。本文通过信息论的基本定理,对审计过程中的抽样信息进行评估,有利于降低和消除信息风险,帮助相关信息使用者决策使用。  相似文献   

19.
验收抽样检验是从一批产品中抽取一些单位产品进行检验以决定能否接收该批产品的统计方法。可连续提交的计量验收抽样检验更贴合实际操作的要求,将其同有精确分布函数的程能力指数相结合,利用OC曲线的性质得到两个不等式,利用二分法查找出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最优解,由此制定了一个可连续提交的计量验收抽样方案。同时给出了在生产方风险、使用方风险、AQL及LTPD取一定值时验收抽样检验方案的样本量及对应的临界值表。  相似文献   

20.
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是我国质监部门对生产领域产品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我国的质量监督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抽样是质量监督检验程序中重要的一部,抽样标准、抽样方法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检验工作的成败.检验结论的判定和使用涉及公众对质检工作的认同,这些都要求检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